August 12, 2006

[奇遇]原来是国安哥哥


上午在办公室呆着,空调很冷,我就把它给关了。刚坐下,一个电话打进来

Me:您好!(声音有点嗲的)

Xman:你这里是Guanghua吧

Me:对,您找哪位(有礼貌的)

Xman:LYN在不在?

Me:不好意思,他已经退休了,现在不在这边办公。

Xman:那有啥方式联系上他么?我有急事!

Me:对不起,我手头没有他别的联系方式了。(准备结束对话)

Xman:你找别的方式跟他联系一下吧。我是王府井@#$%,有一笔款,数目在几个亿左右,现在被别人给弄走了,必须得找到LiYN本人,才能拿回来,这事万分火急

Me:我确实没有他的联系方式……(紧张ing)

Xman:你们下属居然和领导没有联系?那我不管,你找别的方式,把我的意思跟他传达一下。我告诉你,这事很严重,要不就变成共产党的外债了,天下就要垮了。那钱会流到美国,被那里的黑社会用来@#$%,还会到日本,被侵华日军利用……

Me:……(犯困ing)

Xman:……共产党要让你们给毁了,我这账户的密码就是让你们BD的一个老教授给盗走的,把我的钱全给弄走了,BD……我告诉你,我这里是国家情报局的录音电话……

Me:(睡眼惺忪地醒来)…… (轻轻放下电话)

Me:你早说嘛,我不就可以早点挂了……浪费我这么长时间……(打开gtalk继续聊天)

[生活]完美只有那么一刻

话接昨天去第三极吃饭,艺园那条路又被挖得面目全非。这个暑假学校的主题便是挖、拆、填、埋,当然还有微波……走出小西门,这一片被称为北京的地方在淅沥的雨中显得格外混乱,不,是混沌。

冲着小石灶方向走过去,XL说道,这都是干嘛呀,重复建设……幸好有奥运会,北京会在那一刻完美……我本人向来觉得他粗俗,不过这次却觉得他好像哲了,牛了,要走知识分子路线了。

记得上大学之前,去市里的新华书店看到一本《城市地标——北京》的书,上面写着如何游北京才有韵味。我也向往着来到这座历史名城,瞻仰传说中的神韵华美。然而,北京不再是北京了,北京进入摩登时代了,一个个所谓的主题广场,花园小区和写字楼盘拔地而起。想起了《加勒比海盗》里面的一句话:the world is shrinking。留给印象当中的北京的空间又何尝不是……大一去后海游胡同,穿的像清朝遗老遗少的车夫停留在路边,看着高跟鞋迷你裙牛仔裤MP3来来去去,盼着能有那么几个人对这种古老的交通方式产生兴趣进而抛点银子出来亲身体验一下。令我记忆尤为深刻的是我们停在桥头,就桥头的一个什么东西(忘记了,肯定是由一个的)热烈讨论的时候,一个在旁边的师傅凑上前来,用那种现在已经不常听到的纯北京强调给我们解释起来,说他小时候怎么怎么样,那种神情真像是久旱逢甘露!他说了足足半个小时,说完抹抹嘴儿,餍足地走开了。直到经历了小吃游以及今年去怀柔体会农家乐以后,才发现北京的传统东西都多多少少沾上了做秀的味道,不做秀的就只能默默地成为标本。

以前就有人说我是反对技术进步的急先锋,爱怎么说怎么说,反正我就是这样想的,费这事儿掩饰干嘛~

不止是北京吧,任何城市都在被同化到一个模式下面,麦当劳肯德基可乐KTV酒吧以及形形色色的俱乐部……生活、理想等等吧,什么都完美不了,如果能,也只是那么一刻。

[饮食]第三极

今天被LQ邀请,去了第三极地下去吃饭。本来雨天,又加上多日没有沐浴更衣身上很是难受,便想拒绝。谁料那雨居然就在这节骨眼上停了,气温也低了下来,身上没汗了……看来连神仙姐姐都力推我去蹭饭~

第三极下面的环境挺好的,虽然XL对这里的布局还颇有微词,甚至可以说是叨逼叨的,我还是觉得相当可以了已经。那个叫什么的地方(只记得第二个字是叉)饭菜价钱还挺经济,量也够大。口味也不错。FJ便问道:这么偏僻的地方,你怎么找到的?XL不紧不慢的喝了口水,道:和师妹吃饭时发现的……然后目光飘向远方,略显深邃。

有时间带着女友去吃吧,实惠又体面!

PS:那里可以无线上网耶…… HP


[zz]阿忆牛了,却不再是我们的牛马 by 孔庆东

北大盛产博士,国人皆知。但国人未必都知道,有博士文凭,不一定有博士水平,有博士水平,又未必一定要有那张文凭。以下4人都是北大顶尖儿级博士,但他们有的拖延1年才拿文凭,有的历尽周折才获得学位,有的起初根本不要那张废纸,光明正大自称“博士”。下面略述其一鳞一爪,从中可见北大之怪异风采。(本人只摘录一篇)

近日,江湖上纷纷传闻:“阿忆博士回北大 法学院读硕士去了!”广大群众百思不解,一个江湖上名头也算响亮的大活人,怎么越活越抽抽,越活越“萎哥”呢!洒家暗笑,阿忆乳名“小伟”,至伟哥传入中国之前,阿忆家族的同辈小者皆叫他“伟哥”。
在洒家面前,阿忆一贯老实,不敢乱说乱动。这主要得益于当年同住一个宿舍打牌时,我趁他没成名,动不动就抓住他的技术错误,把他骂得狗血喷头。日久天长,阿忆被我“积威之所劫”,内心深深种下了对我的个人崇拜。即使以后他当了最高检察长,我成了杀人放火犯,他见了我也必得无限崇敬,说不定还要亲自劫狱,最后壮烈牺牲于乱枪之下,临终前无比欣慰地呢喃道:“这…这张牌,没…没出错吧?”可见,要想迫害一个名人,务要趁他功不成名不就那阵儿,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等他扬名立万儿,鼻息干云之际,你想巴结他都来不及,哪里还谈得上迫害?当然,此中关键在于能识名人于风尘,起英雄于陇亩,早早看准哪个臭小子将来必有一场富贵,然后欺负他,侮辱他。他要忍受不了,跟你打起来,你不必害怕,这样心胸狭窄的人肯定成不了大器。他要忍受得了,你更不必害怕,这样心胸宽广的人肯定能成大器,成名后绝不会报复。韩信报复过让他受胯下之辱的弟兄们吗?爱迪生报复过一耳光把他打聋的贫下中农吗?
阿忆身高1米83,但高而不耸,文而不弱,英而不俊。那时,经常穿一身绿军装,朴素又干净。他家居北京,却只在周末回去,对集体生活怀有浓厚兴趣。我们班虽才子成群,各省状元榜眼探花不计其数,但一是个性太强,所谓“英雄不受羁勒”,二是男女授受不亲,都等着异性主动勾引自己,三是南方与北方、城市与农村、北京与外地同学之间缺少磨合,因此集体活动不太容易开展。阿忆以他极为合群的好脾气,成为我们班各个组群之间的纽带。他可以沟通朝野,沟通南北,沟通城乡,沟通男女,简直是我们班的“五通大仙”!
刚上北大那会儿,阿忆不在我们宿舍。我一听此人叫“周忆军”,便断定他是干部崽。不知为什么,我对名叫“王解放”,“李抗美”,“赵文革”的人,天生有股反感,近年又有人叫“朱柯达”,“刘富士”,还有个女作家叫“舒而美”,气得我真想改名叫“孔雀胆”。然而阿忆虽经证实确系干部崽,却天天跑到我们宿舍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和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终于有一天,他和我们宿舍的资产阶级诗人臧棣换床,成了我们的阶级兄弟。
我对干部崽的态度是:有出身论,不惟出身论,重在表现。从阿忆的表现,我发现他身上蕴涵着我们工农兵的品德。他不讲物质享受,从不以不吃某种食物来显示自己高贵。看到别人吃饭时,他经常像小孩似的说:“给我一口!”一口下去,馋虫上来,“再来一口!”连吃几口,欲罢不能。
阿忆最爱吃鱼头。80年代初,北大学三食堂经常卖红烧鱼,6毛钱一小条,8毛钱能买条大的。阿忆当然是买大的,但发现别人买的小鱼身虽小,头却大时,他便说:“拿过来,咱俩换!”不仅如此,别人吃鱼时,他还软硬兼施,请人家把鱼头留给他。后来大家成了习惯,吃完鱼就把饭盆递给他。再后来,只要听说食堂卖鱼,阿忆就不去买饭了,而是积极鼓动别人去买,自己坐在蚊帐里,一边敲饭盆,一边唱苏州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把“问讯吴刚——何所有——”唱成“问讯吴干——红烧鱼鱼鱼”。那“红烧鱼”三字,用婉转的评弹唱出来,真是香喷喷,油汪汪。唱得口水直流时,弟兄们买鱼归来,用勺子切下鱼头,往他的饭盆里一堆,阿忆激动得“泪飞顿作倾盆雨”。
阿忆为人处世,很像我们东北人。后来知道,他在沈阳大姨家长大,怪不得。他常从家里拿来东西,给大家吃,给大家用,无偿地给同学们照相,带同学去看病。他带着外地同学参观了许多北京景点,还特意从中央政治局委员习仲勋那里,搞来去中南 海的票。但是,他一点干部子弟样儿也没有,完全是仆人。他是真心助人以为乐趣的,决不因此而流露什么优越感,相反倒是常受别人挑剔挤兑。我就是利用他的善良欺负他的人之一,比如打升级。阿忆也是爱好者,但他的乐趣只在参与,根本没胜负心,既不刻苦钻研技术,也不琢磨别人心理,所以别人不愿与他合伙。只有我常常拉他做对家,这样可以显示我的高超牌技,赢了荣誉归我,输了责任在他。无论我怎样呵斥,阿忆从不恼火,总是努力改正错误,而且笑盈盈的,顶多反问一句:“刚才你不是让我这样出吗?”于是又被我痛骂一顿。
那时,我还到阿忆家混饭吃。他的家人都很随和,待人既尊重又实在,跟我们工人家庭差不多。跟阿妈妈打麻将,阿妈妈总批评伟哥这不好那不对,但我看出阿妈妈实际是深爱这个儿子的。阿忆也是大孝子,我们系有个美女与阿妈妈名似,阿忆每遇该女生,都要上前牵手,直至送她去美国,都很疼爱她。可见妈妈在他心中的地位。有一年,阿忆与一位少女断交,阿妈妈跑来北大,焦急地问我,人家会不会报复伟哥?我觉得,他们不像什么干部家属,那时,连个副科长都比他们端架子。我原以为阿忆是“出污泥而不染”,其实他是“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阿忆的聪明,在我们班决不是超一流的。如果没有正直和善良,那点聪明不够用。他爱唱歌唱戏,但从来记不住词,便乱唱。在《杜鹃山·铁窗训子》中,杜妈妈批判评雷刚“晕头转向上圈套”,阿忆一直是唱:“抱着对象上圈套。”他幽默大度,常常感染别人,所以他气色丰沛,神态安详,做起事来,自然显得很聪明。
阿忆千好万好,但“周忆军”这个名字总让人觉着别扭。有一天,我和老沈、王清平谈论鲁迅《药》中的“红眼睛阿义”,感叹鲁迅用语之妙,老沈眉飞色舞地比划着:“阿义使一手好拳棒。”正好周忆军从蚊帐里钻出,也跟着凑趣:“包好,包好。趁热吃下。”大家一阵乱笑,便说以后就叫你“阿忆”算了。
伟哥刚开始不接受这个外号,但老沈坚韧不拔,见面就叫他“阿忆”。老沈骑着阿忆的名牌自行车,一个人从北京跑到新疆哈密,回校后把骑破了的自行车还给阿忆,然后给《北大校刊》写了一系列冒险纪实,第一次把“阿忆”变成了铅字。
1993年夏天,蓄势已久的阿忆,终于才情迸发,火暴京津。他为中国写出了第一部自助书《青春的敌人》,署名便是“阿忆博士”。从此,阿忆牛了,却不再是我们的牛马。1999年深秋,阿忆95万字鸿篇巨制《共和国日记》5卷杀青,阿忆更牛。
但洒家笑道——最难忘,未名湖畔老鱼头,为解馋,英雄忍低少年头,世间百味皆粪土,青春一去不回头,多少当年流水事,都随晚风到心头……

[生活]海滩的魔力(zz)


海滩作为一种生活场景,点缀着许多人的回忆与欲望。为什么无论在哪一种文化、哪一个时代里,空荡荡的海滩都具有如此的魔力?答案在于,在海滩上,一切常规与权威都失去了作用。海滩有一种超越于掌控之外的恬淡平和,而且也没有人能掌控它,它的一切都取决于大量的自然巧合、因缘际会——举个例子,也正因为如此,你才有可能在海滩上捡到漂流瓶。
与板球、蒸汽机车、公共图书馆、雷达、滚珠轴承、啤酒瓶盖垫胶及三明治一样,到海滩度假也是英国人的发明。英国历史上到海滩旅游的最早记录是在1627 年,地点在英格兰东北部的斯卡伯勒,该地至今仍然是英国著名的海滨旅游胜地。而在此之前,海滩一直被视为一个不甚友好的地方,那里是渔夫、走私犯和海盗等通过大海谋生的人的地盘。
在十九世纪中期以前,通过拜伦和雪莱的文学作品,海滩成为了一个梦幻之地,于是在英国贵族中开始盛行到地中海或者殖民地的海滩旅行。在二十世纪的早期,尽管英国的海水因为寒冷,并不太适合开发海滩旅游,但是英国仍然成为了世界上海滩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如果对世界各国的海滩文化追根溯源,最后都会归结到十九世纪的英国,无论是英格兰东南部布赖顿海滩的维多利亚式的形式主义还是法国西南部比亚里茨海滩的时髦、优雅;无论是纽约康尼岛还是加州海滩的嬉皮文化。在所有这些文化中,处在核心位置的,就是海滩——一个快乐、穿着和举止都不被常规束缚的地方,一个空气中弥漫着狂欢气氛的地方。海滩是一个巨大的开阔地,每天被海水冲刷地干干净净,它映射出人们的各种希望。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海滩是一个适合玩耍的公共场所,但海滩的意义远不止于作为一个适合合家欢的场所,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海滩也一直是不伦之恋的发生地,因为海滩及其周围的环境容易让人感情泛滥,很适合男女温柔地四目以对,然后行周公之礼。
但对于老年人来说,海滩只是一个适合欣赏的地方。正如美国著名作家、游记作者保罗·索鲁斯(他的作品曾被村上春树翻译成日文出版)在《大海边的王国》(The Kingdom by the Sea)里描述他1982年的英国海岸之行时所描述的,在每条海岸公路上,都有银发族驾驶的汽车停在路边,他们穿着夹克衫,一边沉默地咀嚼着三明治或喝着茶,一边用他们那深邃的眼神注视着大海,好像在等着地平线上出现什么东西。由于海岸是一个充满理想化的场所,在那里自然的力量成为主宰,所以海滩为我们这个无情的反面乌托邦社会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照背景,这也正是为什么《苍蝇王》(Lord of the Flies)和《海滩》(The Beach)这些描述人性之恶的电影要以海滩作为背景。
在海滩上,当一天开始的时候,每个人都自己选好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在沙滩上铺好毛巾。在这里,没有规章制度,没有分区的约束,没有围墙或者白线告诉你应该往哪里去。除了少数几名救生员以外,在这里,没有人可以充当老大。在海滩上,没有什么财产可以做到永恒,因为海浪的冲刷,使得第二天的新来者一切都得从头开始。那些无所事事却又头脑复杂的哲学家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突创论”,意即在一个有众多玩家的体系里,没有人当老大,只有一个总的秩序,而每一个玩家都调整自己以适应这个总的秩序。海滩在精神上体现了民主和平等。当然,这不是说海滩没有好坏之分,但是,一般说来,社会性竞争在海滩上,衰退为泳衣、滑板和古铜色的皮肤。在这里,双B(宝马和奔驰的简称)或者万宝龙金笔一类炫耀性的东西不起作用,大家对身份地位的评判标准被简化为:年轻、健康和英俊。现在,海滩一般是一个各种阶级、年龄和性别相融合的场所,但是女性直到19世纪,才能在男人的陪伴下,以游客的身份出现在海滩。各种人等总是可以在海滩,甚至是同一个海滩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比如维多利亚女王和卡尔·马克思都非常喜欢英格兰的怀特岛,一个作为君主,一个作为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他们喜欢怀特岛的理由显然不一样。
对于出版业来说,海滩同样重要。在家的时候,人们总是抱怨太忙无法看书,但在海滩,无论是否真看还是假看,手里总要拿一本书,阅读已经成为了海滩文化的一部分。此外,还谈还颠覆了我们的工作伦理:海滩是这个世界上最适合无所事事的地方。在部分程度上,这可能是因为海滩和现代技术处于一种敌视的状态,比如沙子和电脑就不相容,尽管两者都含有硅元素。技术的变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改变,但是在海滩上,今天的我们与30年前的人们没有什么两样:游泳、打球、晒太阳,孩子们用小塑料铲挖沙修筑沙堡……
正如小说家艾力克·嘉蓝在《海滩》一书中所写的,世界分为两个部分:海滩和海滩之外的地方。海滩,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存在。它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立于现代科技文明、商业、成规旧俗之外的悠然态度,让人类的心智有一个可以暂时逃避的选择。

[生活]托福的写作


一共有160篇的写作范文,现在看来是看不完了。这么多的文章,越看越有意思。开头说什么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思维差异,我看本质上其实就是一种文化从属。谁让咱们考的就是人家的入门考试呢!新东方给的范文,在生活主题一部分用的最多的话是: Variey is the spice of life.

昨天YH走过来对我说,按照以往的经验,范文看的越多,TWE分数越低,我听了随即留下的配合的冷汗……管他呢,爷们儿就这么着了,不就是一考试么,哼~

话又说回来,以后LZ发达了,也搞一个什么汉语考试,收老美等面值的美刀……

[笑话]状态问题

新闻背景:世界杯上,阿根廷6:0狂胜塞黑,全世界的球迷均看得心神俱醉。我国内以央视主持人张斌为首的一批足球专家反而忧心忡忡,曰:阿根廷状态出早了。以此来显示专家级人士的高瞻远瞩,睿智清醒。结果致使“状态出早了”成为了本届世界杯看客群落中的最新流行语句。据报载,一群原本志同道合的球迷围坐于大排档,准备豪饮观球。一酒量宏大者,率先痛饮一杯,有身边同伴笑曰:莫急,你状态出早了。前者心中不快,疑心同伴讽刺自己多吃多占。终于酒入愁肠,大醉失态,大打出手。引起警方介入,在询问笔录之后,警方深有感触地对闹事者曰:你果然状态出早了……故创作本故事,谨以纪念。

话说武松艺成下山,投奔哥哥武大郎,却在景阳岗打死了一条斑斓猛虎,一时间打虎英雄的品牌名满天下。
傍晚,武松在县衙做完报告之后,意气风发地来到哥哥家中,却见哥哥武大郎面沉似水,表情严肃,并且双眼通红,好像刚刚哭过,武松连忙细问端详。那武大长叹一声开了腔:兄弟,人说有父母的从父母,没有父母就从兄长,如今咱二老爹娘全不在了,哥哥我有事要和兄弟你商量。渴了你就去喝水,饿了你就吃干粮,你要是不渴也不饿,你去后院练刀枪,我就不明白你为什么就偏要去那个景阳岗,你三拳两脚打死了虎,弄得天下美名扬,却不知,江湖自古风波恶,出头的鸟儿遭黑抢。兄弟你状态出这么早,你让哥哥我这儿心里直发慌。
武松闻听心中暗道惭愧,连忙跪倒,“‘哥哥,兄弟我少不更事,虚荣心太强,结果让状态出早了’,今后我一定控制好状态,绝不再惹您伤心。问题是我如果不出状态,那老虎万一状态正佳,或者不加控制,让状态出早了,就容易把我给吃了,那我留着这些状态不出,还有用吗?我想,那些被这只老虎吃掉的百姓大概就是因为状态出晚了才遭此恶运吧?哥哥,您说,这状态怎样才能控制好呢?”
武松的一席话让武大郎陷入了沉思,良久,他仿佛下定了决心,猛的抬起头,说道:“兄弟,若说这拳脚武艺我不如你,但这拿捏状态我可在行,常言说,慢热的队伍热到最后,热得快的选手一会儿就凉,具体到实战怎么弄我还没想好,反正哥哥的话语你要记在心坎上。”
当晚,兄弟俩围绕武松的状态问题探讨了好久,直把夜谈得很深很深。武松在武大郎苦口婆心的劝导下,终于承认自己根本没有打虎的本事和胆量,之所以做下这么大的案子,完全是因为那天喝多了酒,于是武大郎兴致更高,继续用一套一套的快板书教育武松,直到东方露出鱼肚白,小屋里才传来兄弟俩疲惫而幸福的鼾声。
转眼十几天过去,武松严格按照武大郎的叮嘱,努力韬光养晦,控制状态,在阳谷县县衙督头的岗位上干得有模有样,不料这一天,路见不平,终于挺身而出,大闹了快活林,醉打了蒋门神。一时间再次成为了人气最旺的明星,他的追星族被称为“午饭”,整日聚集在武家门外,索要签名。当然,武松的这一次壮举自然又受到了武大郎的严厉批评。其中心观点还是认为武松状态出的太早,不如蒋门神老奸巨猾。当武松告诉哥哥,老奸巨猾的蒋门神因控制状态已经被自己打死了的时候,武大郎竟然拍案而起,怒斥武松不谦虚,只求一时一地的得失,不考虑未来的发展,最后,失望地表示:“兄弟,我看你是没有什么大出息了,你的状态总是出的那么早,两次,你都喝了酒,一次是醉上景阳岗,一次是醉打蒋门神,你看,连醉酒都不能控制状态,你说你还有救吗?”武松惭愧并且绝望地低下了头。
几个月之后,武大郎的妻子潘金莲与西门庆通奸,被武大发现,与西门庆展开了殊死搏斗,作为控制状态的大师级人物,武大自然不能让自己的状态出现地过早,结果被西门庆一脚踢在了胸口上,据说,口吐鲜血的武大暗自得意,觉得西门庆的状态也出现地太早了。不料,就在武大准备慢慢进入状态,给予西门庆致命一击的时候,潘金莲勾结王婆用毒药害死了武大。
在给武松的绝笔信上,武大郎深情地回忆了自己控制状态的一生:“兄弟,哥哥这一生,没干别的,一直在控制状态,有的时候,我的状态太好了,我就强压下去, 你看,那西门庆就是害怕我的状态科学地调整到最佳,忍不住用最下贱的手段害死了我,哥哥我虽然死了,但状态还在。兄弟你的路还长,一定要与状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后来,武松牢记哥哥的教诲,努力控制状态,虽然在接下来的“斗杀西门庆”一役中还显得比较稚嫩,让状态出现得早了些,但随着阅历的丰富,他终于在与方腊一战中控制好了自己,故意先让对手砍掉一条臂膀,然后才成就了“独臂擒方腊”的美名。

[zz]共性的垃圾堆

当抨击、嘲笑(明嘲或者暗嘲)黄健翔的时候,你是否想过,自己已经习惯、适应、认可了一种没有个性和自我意识的生活。我不知道抨击黄健翔的人里有多少是标榜自己很有个性的人。好几年前,我就经常打一个比方:什么是另类?伪另类是别人走路的时候先迈左脚,而你是先迈右脚;真另类是别人用腿走路,你用两只胳膊走路。
我看郑渊洁的博客,他说,我只能喊中国万岁,不能喊别的万岁,一个没有受过教化的人今天都这么想,不能不说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在墨西哥跟阿根廷比赛的 时候,有位墨西哥球迷写了一句万岁,墨西哥,但是他写在了自己的屁股上,假如换过来是个中国球迷把万岁,中国写在自己的屁股上,又会是什么样子呢?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受不了,为什么?就是因为万岁太神圣。
其实,万岁不过是抒发人们情感的一种方式而已,当你不知道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对某个人的热爱时,就喊万岁,它不应该成为某种权力象征的专用品,它属于个人。当你喊祖国万岁那是你对祖国的热爱,当你喊迈克尔·杰克逊万岁,那是你对迈克尔·杰克逊的热爱,当你喊李宇春万岁,那是你在叫春。同样,黄健 翔喊意大利万岁,仅仅是他对意大利球队的热爱,如果你非联想到墨索里尼或者纳粹,只能说你的心里隐含着一种文字狱意识,或者是对文字狱的一种恐惧而这 么想。
我不喜欢CCTV-5那种文艺青年式的抒情,但是我喜欢黄健翔的意大利万岁式的抒情。
——
摘自博客不许联想
张斌,刘健宏是老练的,他们知道什么话应该点到为止,见好就收;段暄是略显稚嫩的,虽然解说兢兢业业,但是每每进球后的高声呼喊似乎并没有让观众如他一般 激动。相比之下,接近不惑之年的黄健翔的阅历和经验足够让他看出事情的本质,但是他的理性却没有足够到让他在关键时刻能忍着不说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 们至少看到了一个真性情的汉子。
如果黄冷静下来,应该意识到,这是他自己作为解说员职责的一次严重失态和错误。我的确希望在下面的比赛中还能听到他的声音,听到他再一次发出声嘶力竭的呐喊。希望下次,那种呐喊还是能代表大多数球迷的呼声,而不是发自于个人的恩怨。
作为一个血性的人,他应该知道,有多少人恨他,就会有多少人爱他。
——
摘自博客水木年华

[杂谈]我们为什么相信传统

世界杯尘埃落定,我刚从贵阳一无所有的回来。


这两句话好像前言不搭后语,完全是呓语一样。就像我们有时候拿着传统说现代的事情一样。盛传与网上的一个笑话,说传统是怎样形成的。这个笑话被于鸿君和王新超先后引用过。说一个笼子里有五只猴子。笼子顶上有一根香蕉。笼子装有高压水枪,试验人员实时监控猴子的一举一动。只要任意一只猴子作出够香蕉的动作,便对所有的猴子喷射高压水。第一只猴子动了,结果大家都遭了殃。其余的猴子很不满,就把它暴打了一顿。第二只猴子想,我够应该没问题,于是它接着动了。结果可想而知。就这样五只猴子依次动了一轮,结果是轮流被揍,并且它们知道了香蕉不能动的原因。取出里面的一只猴子,代之以一只新的猴子。这支新猴子进去后看见香蕉就想动,在它将动未动之际,其余四只果断的把它打了一顿,防止了惨剧的发生。依次把猴子换一遍,最后的五只猴子只知道香蕉不能动,但是为什么不能,却不得而知,这样,传统就形成了。

我们问什么要相信传统,这一直是一个问题。古往今来,喊着达到传统的人不胜枚举。这场无止境的打倒中,打倒别人的人还来不及得意便被后生再一次打倒。从孔家店到毛泽东无一幸免。

依靠贝克汉姆的一粒任意球,英格兰在1/8决赛中10战胜厄瓜多尔,尽管比赛过程丑陋不堪,拼到呕吐的贝克 汉姆依然帮助英格兰用最传统的方式拿下了比赛;另一场意大利对阵澳大利亚的比赛,意大利一如既往的平淡的比赛方式让一部分球迷沉沉睡去,使他们因此错过了 意大利最经典的防守反击致胜的场面,也错过了一个本届世界杯期间与中国球迷最接近的话题。看看另外的比赛,巴西、德国、阿根廷、法国等传统强队都顺利过 关,这似乎就是一届打上传统标签的世界杯——没有冷门,没有惊艳,好的传统就是过关的钥匙。
小组赛已经结束,非生即死的淘汰赛如同世界杯赛的第二重门,通向柏林的道路像是一场打通关的游戏,大家的血柱长度相同,除了切实存在的实力,心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留下还是回家。
在几乎所有的比赛之前,我们都会看到关于双方历史交锋战绩的分析——人们总是奢望透过现有的资料,去预知未知的结果。所谓的世界杯规律和世界杯魔咒就是传统的变种,迷信传统的产物,比如巴西队的礼物魔咒,比如“3964”论,比如冠军轴心对称定律等等。
谁将夺得本届世界杯的冠军,巴西、阿根廷还是德国?根据世界杯规律,这个问题也许早在世界杯之前就有了答案。有人根据世界杯历史总结,只要巴西队夺冠,下一届的冠军就将是主办大赛的东道主,除非巴西队自己将礼物收回。这个魔咒的名字叫作巴西队的礼物
类似的规律还有“3964”论:球队两次夺冠的年份相加和为3964。比如1978年、1986年的冠军是阿根廷,1974年、1990年的冠军是德国, 1970年、1994年的冠军是巴西,1966年、1998年的冠军是东道主,1962年,2002年的冠军是巴西(确实很巧)。根据“3964”论, 2006年世界杯的冠军将是巴西队,因为1958年的冠军也是巴西——相信巴西人肯定很喜欢这样的推论。
有人说世界杯是上帝的玩具。因为从1930年开始,走过70多年历程的世界杯本身确实存在很多巧合,这么多的巧合除了说明确实很多有闲工夫的人在关注世界 杯,还说明了人们对于结果的看重。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起早摸黑都看不完的信息让世界变得纷繁复杂,所以人们千方百计总结规律。我们希望有一条线索能把 更多的信息串起来,以此更快地获得对事物结果的确定。我们都希望看到一个天天都在变化的世界,但前提是能够把握变化的规律。但我们好像又很懒,不变比变更 容易,而且根据现在就可以预知未来听起来真的很酷。
既然是预知,结果的准确度必然有限。事实上,根据有限的数据而做的归纳法运算,得到的结果经常出现冲突。比如自从1956年欧洲足球先生开始评选以来,凡 是当届的欧洲金球奖得主,他所在的球队都不能在接下来的世界杯中捧杯。而2005年欧洲足球先生恰好是巴西队的罗纳尔迪尼奥,显然,这同前面提到的 “3964”论是相矛盾的。再比如一个巧合的现象,即历届冠军在小组赛中,都会和一支来自亚洲板块的球队同分一组。但是这个巧合的例外是1994年和巴西 同组的俄罗斯并非亚洲球队,有人用俄罗斯70%的领土都在亚洲之内来解释,但人们很快发现这条规律还有一个限定条件,那就是20年来
这种规律的总结有点像小时候用归纳法解数学题,你需要根据前面的一组数字总结出规律,然后套用规律去猜出括号里的那个阿拉伯数字。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杯 的给定数据在不断增多,我们总是先通过几场比赛来总结规律,再通过不断的调整;当调整不足以纠正我们当初判断的无知,我们会适时地加上一个附加条件,我们 称之为魔咒修正版。
其实在很多时候,弹性的模糊比确切的结果更有魅力,只是大多数人明显缺乏耐心。1951年,英国吉尼斯黑啤酒的执行董事休·比威尔在一次打猎聚会中和朋友 争论,到底金和红松鸡哪个是欧洲飞行最快的鸟,后来决定出一本书,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因为休·比威尔意识到:人们是如此迫切 地想知道那些争执不下的讨论结果。金和红松鸡哪个是欧洲飞行最快的鸟,这对于我们有什么不同的意义吗?
很多人说,纪录是用来打破的,而宿命则是用来延续的。本届世界杯上英格兰最终22平了瑞典,这场比赛的背后是英格兰38年逢瑞典不胜的历史。当相似的结果被归纳进宿命中,过往的经历便成了禁锢的伽锁。
但是当你熟知更多的世界杯规律和魔咒,你会注意到另外一个现象:有一个球队并不受魔咒的影响,这就是强大的巴西队。德国人相信他们的“16年轮回和29 核心定律,在他们距上次夺冠16年后的今天,29岁的核心巴拉克可以带领德国人触摸闪闪的金杯吗?这恐怕得问问巴西人。
这个世界的另一个普遍规律是,女人和孩子的钱最好赚,但世界杯还没开始便打破了这条规律。啤酒被男人迅速收藏,大电视比女人的身体更能让男人目不转睛。
也许根本就没有什么传统是不能被打破的,也许人们总结出这么多规律是为了创造貌似平和的氛围,然后期待打破平静的刺激。也许,这才是所谓传统和魔咒更有价值的意义。


[足球·生活]与国家一同破碎

昨晚看了一个搞笑短片《中国队勇夺世界杯冠军》,里面有一段说的是中国队如何有机会进入世界杯的比赛。原因是波黑分裂,一对变俩队……虽然这一段有点X……我不是球迷,但是我喜欢关于足球的文章,激情,伤感等等。

1993年夏天,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来到前南斯拉夫。当时的萨拉热窝没水没电没食物没暖气,城市里的音乐家 走了,舞蹈家走了,画家也走了,只有演员还在(因为一个演员要在外国谋生就要说外语),人们天天生活在枪林弹雨和敌人的包围中,精神上备受折磨。最后桑塔 格在点着蜡烛的小剧院里为萨拉热窝人导演《等待戈多》。在后来的《萨拉热窝等待戈多》一文中,她这样回忆:在信使宣布戈多先生今天不会来但明天肯定会来 之后……观众席鸦雀无声,惟一的声音来自剧院外面:一辆联合国装甲运兵车轰隆隆碾过街道,还有狙击手们枪火的噼啪声。
13
年过去,战争的硝烟已经退去,但前塞黑却经历再一次的解体。14年间,三次战争,两次改国号,当世界杯来临,前塞黑人(不知道这样的说法是否正确,只 知道我们经常在改变对他们的称呼)以为他们可以用足球来忘掉烦恼,但当这支联合球队以0:6惨败于阿根廷之后,他们发现惟一能给自己制造的假象都已经破 碎。世界杯不是《等待戈多》,人们找不到安慰。那些跟随球队来到德国的球迷突然觉得,当他回到家里,一切照旧,生活如常——甚至更糟。
南斯拉夫这样的字眼对许多中国人来说亲切得像是远房亲戚。《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啊,朋友再见》这些作品在某个年代滋养着无数中国人的心 灵,以至于当黑山人用55.5%的选票来宣布他们独立的决心时,很多中国人的反应是心里咯噔一下,随后长叹一声。
我们已经习惯于国力决定一切的论调,这可以反过来解释为什么我们那么在意奥运会成绩是第二还是第三。所以当塞黑队大比分落败后,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塞黑足 球完了,不再是预选赛中保持不败只失一球力压西班牙的塞黑了,因为他们的国家已经被喀嚓折成两段——就是男男女女的失恋也会让人有一段时间的恍惚,更 何况是从根脉上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归属。塞黑的球员在国歌的版本上难以达成一致,所以他们不愿意在赛前升旗时张嘴——不同归属,不如跳舞。
我们还可以举出N多的例子来表明,足球的惨败和其国家的衰败有关。比如14年前他们因政治原因被欧足联剥夺进入欧洲杯决赛圈的资格(后来顶替他们的丹麦队 一举夺得欧洲杯冠军,被称为丹麦童话);比如他们的教练和球员被迫远离他乡,2002世界杯和2004欧洲杯他们连预选赛附加赛资格都没有;比如解体 之后12年无缘世界杯的捷克足球;再比如在解体之前总是欧洲杯夺冠热门的前苏联,后来只能把进入决赛圈当成幸运。
不可否认国家的兴衰与足球有很大的关联,但成为一个国家兴衰的风向标并不是足球的全部意义。在曾经属于俄联邦的那些国家,那些上了年纪的球迷喜欢回忆苏联 时代足球的荣耀,但年轻的球迷更倾向于支持新生的国家。年轻的乌克兰球迷认为,苏联足球只属于过去,蓝黄色国旗和舍甫琴科才是他们的希望所在。而对于像爱 沙尼亚这样的国家,正是由于苏联的解体才使他们拥有自己的足球事业,现在他们可以发掘出自己的球星,支持自己的球队。这个以前对足球并不感冒的国家,现在 每到国家队的比赛,体育场总是挤得满满当当——尽管他们的球队在世界杯之前,英国《卫报》称塞黑足球队参加世界杯为谢幕之前的终曲”——为什么不说 是塞尔维亚足球队或者黑山足球队的开始呢?
有这么一种说法,在前南斯拉夫足球队当中,克罗地亚盛产前锋,塞尔维亚是中场大将的肥沃土壤,而斯洛文尼亚人则是后防的中坚。在1998年法国世界杯上, 来自克罗地亚的苏克用那双会拉小提琴的脚在全世界球迷面前第一次奏响克罗地亚人的声音,在那届世界杯上,克罗地亚人拿了个第三名,是最黑的黑马。尽管 克罗地亚在后来归于沉寂,但谁能保证,明天的塞尔维亚人不能到达克罗地亚人昨日的高度?
在世界杯之前,塞黑前锋凯日曼面对记者表示:这或许是我以塞黑国家队球员的身份最后一次参加比赛了,这些年来,我们的生活经历了太多的变动,惟一不变的 是对足球的追求和挚爱。对阿根廷的比赛中吃了红牌的凯日曼以一场惨败结束了在塞黑队的最后演出,而在本届世界杯赛后,塞黑足球队将正式解体。
522,当塞尔维亚和黑山的黑山共和国公决委员会宣布超过55%
的选民支持独立时,一名黑山人身穿红色衣服,高举大旗欢庆。他胸前的标语为:是!——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也许意味着解脱。
对塞黑足球队来说,也许这意味着重生。

[留痕]歌声响起的时候

留ip,发群信,写留言……

毕业生期待在这个离别的岁月在校园的每个角落留痕,真实的虚拟的世界,熟悉的陌生的人,无论何地无论是谁,总希望能让自己的名字停留的更长久,哪怕再多一秒也好。

每个毕业生的楼下都响起歌声,每个不为人知的夜晚都有人酒精中毒,每个笑脸背后都泪光纵横成滂沱…… 走吧……

走吧,
落叶吹进深谷,
歌声却没有归宿。

走吧,
冰上的月光,
已从河面上溢出。

走吧,
眼睛望着同一片天空,
心敲击着暮色的鼓。

走吧,
我们没有失去记忆,
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

走吧,
路呵路,
飘满了红罂粟。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石舫上的歌声从来就不曾淡漠过,只是今夜尤其地明显,同歌同行

[剧社]谁都不要走

写写抄抄,上面的一篇文字写完了,总觉得意犹未尽……在这个毕业的离别的岁月,感受到的只有混乱,伤感的混乱,离别的混乱,以及纯粹的混乱。

这次剧社的毕业戏出现的变故,我始料未及。之后再发生什么我都认了。在剧社我并不在乎功过成败。我也曾经幻想这里没有争端,平和如圣地,然而现实最终还是将我的白日梦惊醒了。

离别总是伤感,落幕总是惆怅。然而,毕业了,便落下了在北大在剧社的这出戏的大幕。我不是毕业生,我是伪毕业生,他们说我是02剧社的,然而在最后,却都离去,留下了我空空守在这里……以后再也找不到桃红、王浩去fb,恨不得干脆将我们曾经fb过的地方都统统拆掉,这样也落寞的干干净净无牵无挂。

黄昏海之后,黄导哭了,虽然我一直不理解她在之前的宣传和演出时的百般要求,但是在石舫上,她抱住我说最后一次了,下次还不知道是何年何月的时候,我恍然明白,那时的情绪便是毕业的情绪。伏特加兑雪碧的告别仪式会永驻我心间。曾经在我生活中精彩的存在的你们,你们的离去无疑是我的生活变得黯淡无光。好在我还有她的陪伴,好在我选择了分散感情的一步。

桃红:
别了故园,这四个字是写在毕业纪念墙上的告别,红纸上的墨迹,恐怕还未等到斑驳的那一
天,就会被来年的离愁覆盖。春与秋其代序,年年岁岁的沧桑过眼,让这园子也渐渐
习惯了冷眼的旁观、无言的送行,草木依旧茂盛,湖水明媚如初,我们没能给北大留
下什么,却都在北大欠下了一段永远也偿还不了的记忆。
你也回忆,我也回忆,生活在回忆中,便是我们今后长期的状态了。然而我还是很不甘心,
因为我希望在这个伤感的季节,你们谁都不要走……

[足球]谁都不要走

每个人都希望精彩辉煌、纷呈绚烂的瞬间能够多停留那么一会,即使之后是地狱般的空虚和寂寞。世界杯的豪门盛宴也是如此。四年的等待只为短短的一个月。这一个月对于焦急的四年而言无疑是白驹过隙。我不真正的懂足球,尤其不会看着场面上的激烈而声嘶力竭,或高呼NB或大骂TMD。但是对于我,越接近决赛,就越不想让剩下的球队走掉一个。伟大的世界杯造就伟大的球星,反之也成立。但是不可忘记的是,伟大的事物总会造就伟大的文章。以前不太看书,也就很少读到不朽的字迹。偶然的机会在高中同学那里拿到一本关于足球的杂志,具体内容忘记了,但清醒地记得那个醒目的大标题:Glory and Dream,让我体会到足球世界的热情。

第一次接触到豪门这个词是在扫过意甲联赛的时候了……当然还有德国战车,高卢雄鸡,挪威海盗这些形象的有力是韵味的称呼。欧洲国家的名字本身就翻译的很好听: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英格兰、西班牙……这让出入足界的我对欧洲的球队产生了莫名的好感。PS:其中还包含了很多复杂的个人情结,这里就不多说了。

看看倒下的英格兰,全世界的球迷有理由对这支队伍产生一丝感动。尤其是看到贝克汉姆悲伤的泪水,杰拉德沮丧的表情,以及即将离开的埃里克森的背影。英格兰在向世界杯,向世人,向所有喜欢他们的球迷告别。虽然我个人不喜欢足球流氓,但是很喜欢游戏FIFA足球里面的阿森纳,所以对英格兰还是有感情的其实*^_^*

喜欢法国是因为喜欢齐达内。记得当年有人争论时应该叫齐达内还是叫齐丹。一个是他的姓,一个是他的名。喜欢他,除了在众媒体的口水战中闻得他的优雅球技之外,他在球坛难得球品也为人传颂。今年齐达内已经34岁了,法国队的每场比赛都有可能成为齐达内最后的演出,所有人都希望齐达内职业生涯的终点在柏林,因为过去的8年间,齐达内真真正正将足球演绎成优雅的艺术,马赛回转、拉球过人、巧妙传接……观看齐达内的比赛就像欣赏舞蹈艺术大师轻盈、儒雅的舞步,在这瞬间,足球已超越了地域的局限,世人都会“背叛”他的身份对齐达内肃然起敬。但他们又为这位“艺术大师”随时有可能的“谢幕”诚惶诚恐,所以,来自全世界记者手中的镜头和齐达内如影随形,也许他们要尽可能地积累老齐离开前的影像资料,把这场离别拖上让人们心碎的最高峰,纪录这一令人黯然神伤的的历史时刻。或许所有人仍然在揣测1998年的法兰西之夜,巴西队与罗纳尔多谜一样的故事,但无论发生了什么,齐达内在决赛中的两记有力头球将法国队送上了世界之巅,世界足坛开启了“齐达内时代”,1994年世界杯马拉多纳被禁赛宣告了“马拉多内时代”的结束,4年的空缺,足球等来了它的新纪元。“齐达内时代”是否会始于巴西,终于巴西?齐达内以与巴西的比赛作为起点,书写了他登峰造极的足球篇章,如今又回到了起点,法国1/4决赛的对手将是8年前他们3:0击败的巴西队,这场比赛却没有成为i“齐达内时代”的终结。世界足球需要一代一代的球星不断创造的尖峰时刻,让足球的奇迹与精彩延续,永不停息。一代一代的伟大球员会被传颂,同时在传颂中渐渐淡出历史前台,成为永远的壁画、录像和记忆。世间最可怕的莫过于美人垂暮英雄末路。1998年世界杯冠军法国队与2002年世界杯冠军巴西队在2006年世界杯的1/4决赛相遇,这是世界杯莫大的遗憾,残酷的淘汰赛决定两者间只有一支球队能继续留在世界杯的赛场上。两支极具感召力的冠军队不乏星光闪耀的球星,而法国队的齐达内、巴西队的罗纳尔多和罗纳尔迪尼奥更包揽了近7届的世界足球先生,这是一场堪称世界足坛巅峰对决的比赛。比赛的亮点仍然集中在齐达内,与巴西的比赛重新焕发了他的青春、激发了他的斗志,齐达内的表现重现职业生涯顶峰时的状态,优雅的球技、飘逸的球风让他总能以最合理的方式处理脚下的皮球,这让人不禁想起了在法国足球界流传的一句话:“当你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的时候,就把球交给齐达内”。今天的齐达内仍然是球迷心中那个天下无双的齐达内,那个仿若神灵的齐达内,那个伟大的齐达内。这位艺术大师在向世人宣告:2006年的世界杯仍然停留在“齐达内时代”。下半场齐达内弧线极大的任意球帮助亨利在小禁区以里端射得分,法国人梦寐以求的两代领袖的联袂演出在这个夜晚终于上演。在淘汰西班牙的赛后,齐达内和亨利热情相拥,因为他们在比赛中已经找到了苦苦追寻的默契与心有灵犀,这是法国足球的幸事,但却成为了巴西队乃至更多即将与法国交手的球队的噩梦。齐达内继续留在了世界杯赛场上,继续着他的神话,热爱他的球迷可以不用担心齐达内的身影将会消失在德国赛场上,因为他说过:“我的最后一场比赛在柏林”。

在与法国队的对决当中,罗纳尔迪尼奥在当今足坛抢截能力最强的后腰组合马克莱和维埃拉面前显得暗淡无光,整场比赛碌碌无为,巴西球迷一直在思索,缘何巴西的小罗不是巴塞罗纳那个神奇的小罗。或许,巴西队无法跟巴塞罗那一样,围绕小罗制定整体战术,他们拥有太多当家球星了,以至于成为了比赛的累赘。集全世界球迷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豪华之师——五星巴西队倒在4强的门口。巴西与克罗地亚、澳大利亚、日本、加纳的比赛可以依靠球星瞬间的爆发给对手致命一击,而尽管整体运转不利、中后场防守缝隙过大、球星无法和整体相融等问题一览无遗,但鉴于对手实力有限,他们总能顺利过关。只是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憧憬无法在继续。巴西队回家了,12年来首次无缘世界杯的决赛……这种明星团队倒下的例子不少,但是每次他们倒下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的听到一声叹息。

葡萄牙12场不败纪录在齐达内的一脚点球中终止了。在两队对决之前,作为双方队长的齐达内与菲戈相视一笑,在深情握手后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两位皇马前队友在这一时刻又会面了,不过这次他们由队友变成了对手。齐达内34岁,菲戈33岁,大家都清楚这将是两人最后一次在世界杯的赛场碰面,也可能是他们足球生涯的最后时刻。作为难得的世界级中场球员,二人的离去无疑让人惋惜。菲戈与齐达内颇有渊源。6年前欧锦赛上被法国队最后时刻淘汰的一幕,至今还是他心中的遗憾。如今,依然在队中效力的仅剩下菲戈、保莱塔和在那届欧锦赛上昙花一现的戈麦斯。遗憾的葡萄牙……

意大利人绝不完美。他们有马基亚弗利式的复杂个性,极富创造力的同时,也有着视野不够开阔、时常过于实用的缺陷。然而从足球场上去考量一个民族的个性,往往要看其在最关键的时刻如何表现。淘汰澳大利亚,虽然来源于一个争议点球,可是在最后关头,少一人的意大利还是在进攻。对德国面临着点球战巨大的心理弱势挑战,他们用了整整120分钟不屈不挠地完成了自我救赎。谁能想到意大利队能在东道主面前打出如此激情澎湃的足球?不过听说罗马王子Toti要在赛后退出国家队了,这种见好就收,对看球的人,或者是看球星的人,更是一种打击。不过急流勇退也是需要勇气的。要是我,我也不愿意让自己在生命的晚期还苟延残喘的依靠自己的老本过活,那时也许只剩下非议了。

德国给我的印象就像一个长着卡尔马克思的胡子一样的智者,这个民族从来不乏思想深邃的人。当然还有德意志民族的反省力。作为一个男人,经常是不被允许哭泣的(社会称许?),但是德国在加时赛最后两分钟被意大利淘汰的结局,让整个德国都沉浸在一片悲伤中。在世界杯开始前,这支球队并不是很被人看好,但德国战车在比赛开始后,一路劈荆斩棘显示出强大的摧毁力,赢得了人们的认同与支持,但他们还是趟不过湛蓝色的海水。德国战败的次日早晨,各大报刊上看到了克林斯曼愤怒的嘶吼以及眼中流露出的忧伤,他挥舞着手臂企图驱散被两分钟绝杀的恐惧。世人对他的攻势足球给这支年轻的德国队带来的生机感到了惊讶和赞赏。德国队靠着一帮年轻的球员杀进四强,但是期待在家门口夺冠的他们再一次倒在了克星意大利队的脚下,而且是加时赛阶段的最后时刻,当这些年轻的心已经飞往点球点时,他们身后的球门已悄然洞开。网上也登了一系列德国惨遭淘汰后队员们的照片,奥东科尔湿透了的汗衫后,那颗同样被泪水打湿的心若隐若现;波多尔斯基,他不是没有过改变结局的机会,一切结束后他将脑袋深深地埋进球衣里。然而悲伤并不是可耻的,因为“他们像个冠军一样去战斗”,这是德国媒体的评价,他们打出了这样的大标题《意大利尽管优秀,但你们才是英雄》。想起了高二的时候位在同学那台德声收音机前听比赛的焦急,当时对德国队只有一个印象:门将卡恩的神勇。但是一个我认为对足球颇有研究的同学这样说:战神巴乔NB,因为他腿上的力量很大,不管有没有求他都敢射,那球挨着就死触着就亡,所以守门员看到巴乔都四肢发软。当然他们看到罗纳尔多也软,不过那是因为罗纳尔多经常把守门员也给晃倒。现在好了,轮到前锋软了,因为有了卡恩。今年卡恩也是最后一次参加世界杯了吧,有一个英雄末路,冷板凳的末路。德国球迷貌似继承了德国一向的深沉,《新京报》这样写道:“在世界杯半决赛结束后,本该狂乱的德国却陷入了令人窒息的沉默。你甚至分不清什么是风吹动树叶的沙沙声,什么是从球迷裹住头的三色旗下传来的哽咽声。巨大的人流从体育场一路向中央火车站涌动。德国球迷低着头,用脚踢着地上所有能够看见的东西,可乐罐子、啤酒瓶、石子、吃剩的面包、碎纸屑……多特蒙德的大街小巷变成了巨大的垃圾场,很多德国球迷就坐在马路中间,有的漠然地看着从身边路过的行人,有的人抱着头缩着腰一动不动,有的人朝着天空咬牙切齿地唱着歌,有的人一侧身就躺在了马路上,泪水晶莹滑过眼角,而更多的人,则是默默地向前走,也许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去什么地方,只是随着人流向前走,向前走,一直走到尽头。”

《雷雨》里面,周冲总是向往远方。然而真正要舍弃现有的生活走向一个未知的远方的时候,才感觉到那种煎熬和困难。足球是一种竞技性的活动,不可能都留下来皆大欢喜。但是真心希望,这场接近尾声的豪门盛宴当中,谁都不要离开……


[盟誓]结义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今日我等八人在此盟誓,
以情意相洽,志趣相投,
虽然异姓,愿结为兄弟,
从此手足相称,恩义相往,
不因财帛间疏,不因荣宠忘友,
当困厄危难之际,不离不弃,相与扶将,
不坠凌云之志,
当振作有为之时,
则戮力同心,报国安民,无愧男儿在世。
沧海浮萍,肝胆古剑,
若违此誓,天人共弃!
 
丙戌年夏 湖心
立誓人:付
甲子年陆月十陆生人
山西阳泉人氏
赤贫
[生活状态]走近托福的日子

没想到阿没想到……

给别人做了保证,每天背五个Lists 的单词。今天早上起来,开始履行诺言。从list-1翻到list-5,用笔把不认识的单词勾画了一遍。回过头来一看,wk,原来九成的都做了标记……其实,应该把认识的勾画出来的……

路漫漫啊~


夏天男生为什么急着找一个女友

这个问题很简单:为了能光明正大地打伞……=.=
听到离歌

你知道蓝旗营男子职业技术学院在哪里吗~

昨天晚上我终于知道了~

作为伪毕业生列席毕业生晚会,感觉有点异样。

开头的《毕业群像》每太看懂,直到现在回味了一下,拍得挺蒙太奇的,还不错。里面那段:“同学,这里是餐厅不是自习室,请不要打扰我们正常用餐的自由,好不好……”颇让人感触

其间有很多语言行为很XX的节目,不再细谈。起初想,怎么能在毕业生晚会上,在离别北大的前夕说这么**的话呢?转念一想,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生活状态,真正离别才不需要伪装什么。连我自己都无法洁身自好,干嘛还要去对别人指指点点的~

几个巨庸俗的节目之后是一群没有***的女生在台上奋力扭动腰肢,让我昏昏欲睡。知道三个男生吼出一首歌时我才振奋起来:

想留不能留,才最寂寞

没说完温柔,只剩离歌

后来恍然想起来,最近有很多人在吼,这便是传说中的《离歌》

也许真正离开这里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对燕园的依恋,所谓失去后才能真正懂得去珍惜和拥有……不知看了多少次的湖光塔影,听了多少次那些泛滥的陈述,关于校园,关于北大,关于这里的一切。然而只有当你发现已经是最后一次咀嚼的时候,即使是滥俗,也不觉得什么了……忽然想到了毕业,想到了这一走就难以再回头的别过,除了用沉默和泪水来祭奠,还能做什么…… 离别总是和默然的眼泪捆绑纠结,这便是大声稀音。

回来的路上在夜色中模糊地看到一件T恤,仿佛写的是:今年我们毕业

于是,我的周围便只剩下了磅礴的大雨和一颗颗霎时寂寥的心

A Walk to Remember

Love is always patient and kind.


It is never jealous


Love is never boastful nor conceited


It is never rude or selfish


It does not take offense and is not resentful


Love takes no pleasure in other people's sins


but delights in the truth


It is always ready to excuse, to trust, to hope


and to endure whatever comes


写诗速成论

老见有人写诗,写诗其实很容易。可按下法速成。
  
  题目统一都叫“无题”。
  第一句:在思维的____里(中),
  评:在第一句的空格中可填任何表示场所的词,当然是用得越少的词越好,如“厨房”、“花园”、“浴室”、“厕所”、“大衣柜”等,方能显得深刻。
  
  第二句:我____着____……
  评:在第一个空中应用一个表示人的生理感觉的词,如听、看、触、闻等,而第二个空应用能引起人感觉的词,如色彩、味道等,但是一定要打乱这种对应关系,用得越离奇越能激起人的遐想,如“触摸声音”、“品尝颜色”等,而且还可进行复杂的组合,如“我在夜色的芬芳中拥抱着你的目光”。
  
  第三句:____________,
  评:第三句没有固定的格式,一句大白话,越朴实越简单越老土越好,当读者被前两句弄得云里雾里,冷不妨把他拽到地上来。如“我早上吃了一碗豆浆两根油条”、“我要坐375路公共汽车上班”等。
  
  第四句:也许__________……
  评:最后一句也没有固定的格式,一般要与将来有点瓜葛,语气要平和,要有所暗示。如“也许我们明天还要见面”,“将来我会找到她”等。
  
  一个完整的例子如下:
  
  无题
  
  在思维的停车场里,
  在夜色的芬芳中我拥抱着你的声音……
  
  晚上7:30我会坐375路离开,
  也许明天会有个更好的约会……
  
  无题
  
  在思维的天空中,
  我聆听着夜空中的星星……
  
  今天天上有一个月亮,
  也许明天天上有两个月亮……
  
  无题
  
  在思维的鼠标里
  我听到花开的声音
  
  春天来了
  也许心事也会萌发
  
  无题
  
  在思维的CPU中
  我隐约闻到烤鸭的味道…………
  
  牙好,胃口就好
  也许明儿个真的得买盒蓝天六必治…………
  
  无题   
  
  在思维的洗衣机里
  在纯净的水中我瞪视着袜子
  
  也许明天我会学会削苹果
  
  无题
  
  在思维的天堂里,
  我在妖蓝色的野云里拥抱着爱情,
  
  明儿个不吃杂酱面了,
  换成包子吧,兴许还渴望....


男女择偶标准大曝光

【0 - 5岁的时候】
  
    女→妈妈。
  
    男→妈妈。
  
    【6 - 10岁的时候】
  
    女→不是讨厌的男孩子就可以了!
  
    男→可以陪我欺负女孩子的男孩。
  
    【11 - 15岁的时候】
  
    女→十五六七八岁的大哥哥,千万不要同年纪那班野蛮人!
  
    男→足球,篮球,网球,乒乓球……
  
    【16 - 20岁的时候】
  
    女→我要十七八岁差不多年纪大家都称赞的「大帅哥」!
  
    男→女人,女人就可以了!
  
    【21 - 25岁的时候】
  
    女→25-29岁的成熟男人,要有事业基础,有品味,才华……
  
    男→20-24岁漂亮又有身材的女人。
  
    【26 - 30岁的时候】
  
    女→仍是坚持要比自己年纪大的男人。
  
    男→20-24岁漂亮又有身材的女人。
  
    【30 - 40岁的时候】
  
    女→心灵契合的好男人。
  
    男→20-24岁漂亮又有身材的女人
  
    【40 - 50岁的时候】
  
    女→男人。
  
    男→20-24岁漂亮又有身材的女人。
  
    【50 - 60岁的时候】
  
    女→可与他终老的男人。
  
    男→20-24岁漂亮又有身材的女人。
  
    【70 - 80岁的时候】
  
    女→五六十岁时找到的那个男人,最好不需要自己照顾的。
  
    男→20-24岁漂亮又有身材的女人。
  
    【80 - 90岁的时候】
  
    女→比自己迟死的男人。
  
    男→虽然我已经老花眼,看不清楚……但是我还是希望是20-24岁……
  
    总结:男人打从20岁后……对女人的需求就十分专一。


如果我是一个疯子

1,如果我是一个疯子,我就天天骑着一个小板凳去上学,从万柳到燕园,一边骑一边还要叫唤,在板凳上还要挂两个手电筒,去图书馆就拐弯就按左边的电筒,去三教就按右边的电筒,一边按一边喊,滴滴叭叭~~呜呜。

2,如果我是一个疯子,我碰到丑女就喊美女,碰到搓男就喊帅哥,连喊三遍,一边喊一边做花痴状,特殊情况可以流口水,让她们和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美不美以至于成天胡思乱想。

3,如果我是一个疯子,我就在静园的草地上盖房子养猪,种青菜,早上去到二体挑肥,有人制止我就用肥泼他们,养猪的时候要背诗,“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面朝猪圈,春暖花开”,每天早上朝青菜鞠躬三下,以示尊敬。

4,如果我是一个疯子,我就跟导师称兄道弟,天天给他讲几个黄色小笑话,他要是装酷不笑,第二天就准备两个个痒痒挠挠他,一个腋窝挠一个,直到笑出来为止,要是还不笑,就挠出血。

5,如果我是一个疯子,我天天站在学校大门口大声宣传五讲四美三热爱,随身带许多标语,小纸条之类的。去农园吃饭,在座位上贴几个“此处不准大小便”,要用米粒贴,四个角都粘好,嫌贴不牢,就撕一个角变成五个角,多粘一个米粒。

6,如果我是一个疯子,我就天天早上6点站在四区门口喊“起床了,吃早点了”,连喊五遍,第一个从三区出来的人送一个包子给他,包子馅头一天晚上我就先吃掉,让他咬一口问他香不香,他是说香就问她要钱,说的时候要微笑,总共露四个牙齿的那种(大家可以学学是什么样子),要是说不香就吐痰到他衣服上面,而且跟着他不让他搽。

7,如果我要是一个疯子,如果在晚上十点钟看到四区前面有男女纠缠不清,就找个红领巾扎在胳膊上,正式起见,一个胳膊扎一个,走到他们面前,用低沉的嗓音说“胳膊再抱紧点”,我离开的时候,要让他们喊"脚再拖点地”,要有人喊123再一齐喊,要喊齐,不齐不走。

8,如果我是个疯子,要到档案馆去搜集各国美女照片资料,然后每天学一个人的姿态,第一天先学西施,效果不好的话,第二天就学东施。去澡堂泡澡的时候嘴里要念念有词“沉鱼”,晚上在蚊帐内打蚊子的时候要喊“落燕”,打蚊子一定要双数,要是单数的话,就在蚊帐外抓一只蚊子进来慢慢打。

老师和小朋友的对话


老师: =.= 我问你喔

小朋友001:???

老师: 为啥北极熊不吃企鹅

小朋友001: ...

小朋友002: ...

小朋友003: ...

.....................10秒后

小朋友001 :一个在北极 一个在南极

老师: 答对了~~~答对了~~~...

老师: 好...第2题

孙悟空爬上香瓜树摘香瓜 一分钟摘一颗一天可以摘几颗???

小朋友001: 再说一次

老师: 孙悟空爬上香瓜树摘香瓜一分钟摘一颗 一天可以摘几颗???

小朋友002: 算算算~~~

小朋友003: ...

小朋友001: 再说一次

老师: 孙悟空爬上香瓜树摘香瓜一分钟摘一颗 一天可以摘几颗???

小朋友002: 算算算~~~

小朋友003: e.e ...

小朋友001: 不知道

老师: 答案是不是1440???

小朋友002: ...

小朋友003: ^.^ 恩

小朋友001: -.- ...

老师: 其实国小的小朋友也都算1440 ...可是──香瓜不长在树上

小朋友001:  ̄▽ ̄|||

小朋友002:  ̄▽ ̄|||

小朋友003:  ̄▽ ̄|||

主任: ...

老师: 好吧好吧 我再问你们

小朋友001: (;-_-) 认真~~

小朋友002: (;-_-) 认真~~

小朋友003: (;-_-) 认真~~

老师: 什么豹用2只脚走路

小朋友001: 顽皮豹...

老师: 那什么狗是用2只脚走路的

小朋友002: ...

小朋友001: 史奴比

老师: 答对了^^ 什么猫是用2只脚走路的

小朋友001: ^^ 小叮当

老师: 答对了答对了^^~ -.-+ 什么鸭是用2只走路的

小朋友001: 抢答~~

小朋友002: 抢答~~

小朋友003: 抢答~~

唐老鸭~~~~~~~~~~~~

老师: 不是每只鸭子都用2只脚走路吗v( ̄? ̄)y

小朋友001:  ̄▽ ̄|||

小朋友002:  ̄▽ ̄|||

小朋友003:  ̄▽ ̄|||

主任: e.e ...

老师s: ^.^~~~取笑ing

老师: 再问你们 什么鸟是用2只脚在走路

小朋友001: 抢答~~

小朋友002: 抢答~~

小朋友003: 抢答~~

每只鸟都用2只脚走路 v( ̄? ̄)y

老师: 哪有~麻雀是用跳的v( ̄? ̄)y

主任: ...吃饭ing

老师S: 对阿 很多鸟都不是用两只脚走路

老师: 好吧 再问你们

小朋友001: (;-_-) 认真~~脑细胞功率提升中

小朋友002: (;-_-) 认真~~脑细胞功率提升中

小朋友003: (;-_-) 认真~~脑细胞功率提升中

老师: 香蕉从树上下来变成啥??

小朋友003 002 001 : ~( ̄▽ ̄)~(- -;△- -;)~( ̄▽ ̄)~当机ing

老师: 变茄子。因为摔下来乌青了 v( ̄? ̄)y

小朋友003 002 001 : ~( ̄▽ ̄)~(- -;△- -;)~( ̄▽ ̄)~功率无效ing

老师: 那茄子躺在地上 过不久变成什么?

小朋友003 002 001 : ~( ̄▽ ̄)~(- -;△- -;)~( ̄▽ ̄)~持续当机ing

老师: 变香蕉。因为乌青好了

小朋友003 002 001 : ~( ̄▽ ̄)~(- -; △- -;)~( ̄▽ ̄)~功率开始作业

老师: 那在躺在地上 过不久又变成啥

小朋友003 002 001 : ~( ̄▽ ̄)~(- -;△- -;)~( ̄▽ ̄)~ 香蕉.茄子...

老师: 变大便 被我家狗狗吃掉了所以变大便

小朋友003 002 001 : ~( ̄▽ ̄)~(- -;△- -;)~( ̄▽ ̄)~ 大震撼ing

主任: .

老师S: 哈~~~狂笑ing

老师: 那我再问

小朋友001: (;-_-) 认真~~脑细胞功率提升中准备使出10成功力

小朋友002: (;-_-) 认真~~脑细胞功率提升中准备使出10成功力

小朋友003: (;-_-) 认真~~脑细胞功率提升中准备使出10成功力

老师: 茄子从树上掉下来变成啥

小朋友001:

小朋友003: (;-_-) 变香蕉

老师: 还是茄子 因为摔到地上乌青看不出来 所以还是茄子

小朋友003 002 001 : ~( ̄▽ ̄)~(- -;△- -;)~( ̄▽ ̄)~顿悟ing

老师: 那茄子躺在地上过不久变成啥

小朋友001: v( ̄? ̄)y大便

小朋友002: 香蕉

小朋友003: 大便

老师: 还是茄子 乌青好了 还是看不出来所以还是茄子

小朋友003 002 001 : ~( ̄▽ ̄)~(- -;△- -;)~( ̄▽ ̄)~

老师: 那茄子躺在地上 过不久又变啥

小朋友001: v( ̄? ̄)y大便

小朋友002: 大便

小朋友003: 大便

老师: 还是茄子 v( ̄? ̄)y 因为我家狗狗不吃茄子

主任: e.e~~~严重偷笑ing...

老师S: 哈~~~~~~

小朋友003 002 001 : ~( ̄▽ ̄)~(- -;△- -;)~( ̄▽ ̄)~ 尴尬...

爱上理科男的18个理由

发信人: fengyepp (一片枫叶飘过这个世界), 信区: Joke
标 题: 爱上理科男的18个理由zz(转载)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5年04月03日00:14:41 星期天),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oy 讨论区 】
【 原文由 sands 所发表 】


1、 学理工的男生不修边幅,所以家里不用太整齐;
  2、 学理工的男生很难有女朋友,会对目前这个死心塌地;
  3、 学理工的男生呆板无趣,所以不必特别花心思去取悦他;

  4、 学理工的男生很会修东西,所以不高兴时可以摔东西;
  5、 学理工的男生IQ都不低,生的儿女智商也不会差,将来读书了可以跟邻居炫耀儿女的成绩;
  6、 学理工的男生很难有时间待在家,所以嫁给他之后你还是很自由;
  7、 学理工的男生口才绝对没你好,你可以任意地跟他吵,凌辱他致死;
  8、 学理工的男生最讲理,只要你跟他不讲理,他对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9、 学理工的男生不知道青菜多少钱一斤,但是能很快地算出多少年的购房贷款最合算;
  10、 学理工的男生居室可能很简陋,但至少有一张看起来很大很舒服的床;
  11、 学理工的男生可以不看书,但一定要打游戏。
  12、 学理工的男生不在公共场合谈论文学青年狂热的黄色话题。
  13、 学理工的男生天空有飞鸟飞过,但是没有痕迹,爱过就是爱过了,绝不再提起,干脆利索。
  14、 学理工的男生找他们的最好方式——E-mail、MSN、QQ。
  15、 学理工的男生拒绝陌生人,拒绝圈子,他们的圈子可能从读大学的时候就开始固定。
  16、 学理工的男生喜欢小动物和小孩。
  17、 学理工的男生是天生的手工业爱好者,大到电脑,小到灯泡,一律自己动手。
  18、 学理工的男生都是环保主义、简约主义,要享受,但决不浪费。
  

特别理由ABC
  女人化妆时快乐等候,衷心赞美……没有不耐等候之行为。
  女人洗澡时量好水温,抓痒擦背……没有贪图私欲之行为。
  女人上班时风雨不动,保镖护卫……没有粗心大意之行为。
  女人血拼时勇于付款,多多鼓励……没有不情不愿之行为。
  女人生病时亲侍汤药,废寝忘食……没有漠不关心之行为。
  女人逛街时不辞辛劳,提携重物……没有偷懒怕重之行为。
  女人训诫时手贴裤缝,立正站好……没有心不在焉之行为。
  女人外出时紧守身旁,细心照料……没有任其孤单之行为。
  总归一句话:理工男生看过都说好,用过都说妙!
  理科男终极必杀情诗
  

我和你


    我是路边的碳酸氢钠
    在你手中潮解
    在你手中风化
    我是焰火中的硝酸钾
    透过你那蓝色的眼睛
    绽放出神秘的紫色火花
    
    你不是四维空间坐标系
    但是你,是你让我明白了相对论的真谛
    你不是巨大的黑洞
    但是你,是你让我的视线再也无法逃逸
    
    我是零,你就是全体实数
    我们相乘是我
    我们相加是你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相依想伴
    永不分离

[美文] Recollections of Childhood

by RICHARD STEELE


Richard Steele (1672-1792), born in Dublin, was educated at the Charterhouse, where Joseph Addison was a contemporary, and Merton College, Oxford, after which he entered the army as a cadet in the Life Guards. His first adventure in periodical literature, The Tattler ran from 1709 to 1711, which included items of current news, but after NO. 83 it concentrated on social and moral essays, with occasional articles on literature, usually written by Addison who had joined forces with Steele on issue NO.18. Later, he was awarded one the succession of George I with the appointment of supervisor of Drury Lane theatre, and a knighthood followed. In 1718, a difference on constitutional procedure led to an estrangement from Addison, who was in the ministry, and loss of his office. In 1722 financial troubles made him retire to Wales, where he lived until death.


Recollections of Childhood

Dies, ni fallor adest, quem simper acerbum,

Semper honoratum, sic dii vlouistis, habebo.


There are those among mankind, who can enjoy no relish of their being, except the world is made acquainted with all that relates to them, and think everything lost that passes unobserved; but others find a solid delight in stealing by the crowd, and modeling their life after such a manner, as is as much above the approbation as the practice of the vulgar. Life being too short to give instances great enough of true friendship or good will, some sages have thought it pious to preserve a certain reverence for the manes of their deceased friends, and have withdrawn themselves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 at certain seasons, to communicate in their own thoughts such of their acquaintance who have gone before them out of this life. And indeed, when we are advanced in years, there is not a more pleasing entertainment, than to recollect in a gloomy moment the many we have parted with, that have been dear and agreeable to us, and to cast a melancholy thought or two after those, with whom, perhaps, we have indulged ourselves in whole nights of mirth and jollity. With such inclinations in my heart I went to my closet yesterday in the evening, and resolved to be sorrowful; upon which occasion I could not but look with disdain upon myself, that though all the reasons which I had to lament the loss of many of my friends are now as forcible as at the moment of their departure, yet did not my heart swell with the same sorrow which I felt at the time; but I could, without-tears, reflect upon many pleasing adventures I have had with some, who have lone been blended with common earth. Though it is by the benefit of nature, that length of thus blots out the violence of afflictions; yet, with tempers too much given to pleasure, it is almost necessary to revive the old places of grief in our memory; and ponder step by step on past life, to lead the mind into that sobriety of thought which poises the heart, and makes it beat with due time, without being quickened with desire, or retarded with despair, from its proper and equal motion. When we wind up a clock that is out of order, to make it go well for the future, we do not immediately set the hand to the present instant, but we make it strike the round of all its hours, before it can recover the regularity of its time. Such, thought I, shall be my method this evening; and since it is that day of the year which I dedicate to the memory of such in another life as I much delighted in when living, an hour to two shall be sacred to sorrow and their memory, while I run over all the melancholy circumstances of this kind which have occurred to me in my whole life.
The first sense of sorrow I ever knew was upon the death of my father, at which time I was not quite five years of age; but was rather amazed at what all the house meant, than possessed with a real understanding why nobody was willing to play with me. I remember I went into the room where his body lay, and my mother sat weeping alone by it. I had my battledore in my hand, and fell a beating the coffin, and calling Papa; for, I know not how, I had some slight idea that he was locked up there. My mother catched me in her arms, and, transported beyond all patience of the silent grief she was before in, she almost smothered me in her embraces; and told me in a flood of tears, Papa could not hear me, and would play with no more, for they were going to put him underground, whence he could never come to us again. She was a very beautiful woman, of a noble spirit, and there was a dignity in her grief amidst all the wildness of her transport, which methought, struck me with an instinct of sorrow, that, before I was sensible of what it was to grieve, seized my very soul, and has made pity the weakness of my heart ever since. The mind in infancy is , methinks, like the body in embryo; and receives impressions so forcible, that they are as hard to be removed by reason, as any mark with which a child is born is to be taken away by any future application. Hence it is, that good nature in me is no merit; but having been so frequently overwhelmed with her tears before I knew the cause of any affection, or could draw defences from my own judgment, I imbibed commiseration, remorse, and an unmanly gentleness of mind, which has since ensured me into ten thousand calamities; and from whence I can reap no advantage, except it be, that, in such a humour as I am now in, I can the better indulge myself in the softness of humanity, and enjoy that sweet anxiety which arises from the memory of past afflictions.
We, that are very old, are better able to remember things which befell us in our distant youth, than the passages of later days. For this reason it is, that the companions of my strong and vigorous years present themselves more immediately to me in this office of sorrow. Untimely and unhappy deaths are what we are most apt to lament; so little are we able to make it indifferent when a thing happens, though we know it must happen. Thus we groan under life, and bewail those who are relieved from it. Every object that returns to our imagination raises different passions, according to the circumstance of their departure. Who can have lived in an army, and in a serious hour reflect upon the many gay and agreeable men that might long have flourished in the arts of peace, and not join with the imprecations of the fatherless and widows on the tyrant to whose ambition they fell sacrifices? But gallant men, who are cut off by the sword, move rather our veneration than our pity; and we gather relief enough from their own contempt of death, to make that no evil, which was approached with so much cheerfulness, and attended with so much honour. But when we turn our thoughts from the great parts of life on such occasions, and instead of lamenting those who stood ready to give death to those from whom they had the fortune to receive it; I say, when we let our thoughts wander from such noble objects, and consider the havoc which is made among the tender and the innocent, pity enters with an unmixed softness, and possesses all our souls at once.
Here (were these words to express such sentiments with proper tenderness) I should record the beauty, innocence, and untimely death, of the first object my eyes ever beheld with love. The beauteous virgin! How ignorantly did she charm, how carelessly excel! Oh death! Thou hast right to the bold, to the ambitious, to the high, and to the haughty; but why this cruelty to the humble, to the meek, to the undiscerning, to the thoughtless? Nor age, nor business, nor distress, can erase the dear image from my imagination. In the same week I saw her dressed for a ball, and in a shroud. How ill did the habit of death become the pretty trifler! I still behold the smiling earth—A large train of disasters were coming on to my memory, when my servant knocked at my closet-door, and interrupted me with a letter, attended with a hamper of wine, of the same sort with that which is to be put to sale on Thursday next, at Garraway’s coffee-house. Upon the receipt of it, I sent for three of my friends. We are so intimate, that we can be company in whatever state of mind we meet, and can entertain each other without expecting always to rejoice. The wine we found to be generous and warming, but with such a heat as moved us rather to be cheerful than frolicsome. It revived the spirits, without firing the blood. We commended it until two of the clock this morning; and having to-day met a little before dinner, we found, that though we drank two bottle a man, we had much more reason to recollect than forget what had passed the night before.
Love is a sweet torment


一粒葡萄照出的世界

美国是第三世界国家的领袖,你信吗?
法国成了超级强权,你信吗?
中国呢?中国还是第三世界,与美国是一伙的。
对不起,我们不谈政治,我们只谈葡萄酒。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法国盛产葡萄酒。自公元1世纪时罗马人征服高卢建立大庄园始,法兰西的血管里就注入了葡萄的汁液,风靡整个世界,高不可攀。就如法国人对毕加索、对时装、对足球的理解一样,法国人对葡萄酒的理解深入骨髓。法兰西如果失去了葡萄,就像巴蜀之人失去了辣椒,民族的性格丢却一半。   

大仲马对Mootrachet 顶礼膜拜,他第一次面对这种活性的神奇液体时,低眉一声长叹:这种酒是应该跪下来喝的。而拿破仑征战四方时,总是要带着他的最爱Chambertin,这是法国勃艮地区产的葡萄酒,至今法国军队经过Chambertin酒庄时,仍要行礼致敬。玛丽莲·梦露是用香槟服药自尽的。而丘吉尔首相终身喜爱保罗捷香槟,连他最爱的赛马也以这款酒来命名……   

相比之下,我们真正了解葡萄酒了吗?如果市场真正理解了这种文化,理解了一粒葡萄里面的万千世界,那么葡萄酒的世界就真正打开了,喝酒时的境界也提升了。   

毫无疑问,在葡萄酒的世界里,法国成了各国效仿的对象。法国人觉得他们喝葡萄酒是喝的是一种千古流传的文化,喝的是由无数个故事积蓄的情感。当法国人从后院里半天才弄出一瓶葡萄酒,来招待他最欣赏的朋友时,他会很自信很平静地说:“让我们先来喝上一杯吧!”可你要注意了,这可是1988年勃艮地 Vougeot。美国人?还是拿着他们的可乐牛饮吧。   

笼罩在法国这一超级强权阴影下的,还有三个欧洲国家,都是葡萄酒的旧世界,也是葡萄映照出来的第二等级世界。   

意大利与法兰西一样,产酒历史极其悠久。虽然它没有法国波尔多与勃艮地这样天下闻名的产酒圣地,但皮德蒙特的Barolo、 Barbaresco,威尼托的Amarone Valpolicella也是举世闻名的一流酒品。亚平宁半岛500年前那一次空前的文艺引爆,绝不会比法兰西任何历史时代逊色。意大利葡萄酒产量号称世界之最,甚至还超过了法国,出口量则与法国相当,这足可以证明意大利葡萄酒也得到举世公认。意大利各种类型的葡萄酒都有生产,Gaja、 Sassicaia都足以名列世界百大,气泡酒则以Asti最为有名。   

当乘飞机越过西班牙领土时,即使居高临下也能感到黄色的厚重,没有人会以为在这样的土地里能生长出碧色的葡萄。这让我们想起另外一则故事:一个法国学者说欧洲的历史到比利牛斯山就结束了,他瞧不起西班牙的文化与历史;但后来,加泰隆尼亚的天才毕加索与达利出现了,法国人惊叹艺术来自于欧洲的另一侧。历史上西班牙并非葡萄的故乡,而现在西班牙却是世界上葡萄种植面积最大,产酒量排名世界第三,皆因19世纪的根瘤蚜虫之害,许多原本在波尔多区的葡萄种植者,远离家园来到里欧哈,重建葡萄园,重新酿酒,所以此地以产波尔多类型的酒为主,里欧哈也因此成为西班牙的“波尔多”。 而德国呢,这个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国度,为什么对这种浪漫的液体也有法兰西式的情结,从歌德的《浮士德》里就可以看出那种汪洋恣意的思维?德国的葡萄酒80%以上都是白葡萄酒,带甜味或者不带甜味,清淡,有氛围的果香,富有解渴的果酸,容易入口,是极佳的入门酒。葡萄本身是一种喜光的植物,德国本身并不具备这种优势,德国共有13个特定葡萄种植区,阳光不足,夏天短促,所以有80%的葡萄园在面河的山坡地以便吸收较多的阳光。   

好了好了,该说说我们第三世界。   

美国加州现在成了第三世界的领袖,这还要归功于巴黎评酒。1976年5月,法国最具权威的9名成员组成的评判团得出结论:加州的Montelena酒庄1973年的霞多丽一举夺冠,而被誉为“最伟大的勃艮地酒”的1973 Batard-Montrachet则屈居第七。在红酒方面,加州的Roulot酒庄的1973年的赤霞珠仍压倒法国五大名庄的波尔多酒庄再获第一。由于评判团的权威无可置疑,加州葡萄酒从此名满天下。现在,美国是全美洲最大的产酒国,也是一个葡萄酒的科技大国,凭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稳定的气候,先进的科技以及市场化的行销方法,短短三十年间在国际市场上俨然成为新兴的优良产酒区。其中加州所产的葡萄酒不论品质还是数量均居全美第一,其葡萄种植主要分布于中央谷地,南部海岸,其中又以北海岸的那帕山谷、索诺玛山谷最具知名度,大多数名牌酒庄均在此处。   

与美国文化与法国文化给我们所展现的一样,法国酒与美国酒绝然不同。有人做过一个比喻:说法国的高档红酒是出席晚宴的礼服,而新世界的葡萄酒则像是牛仔裤与T恤衫。 美国人做事还是那么简洁与实用,快乐是第一要义;而法国还是在古朴与昏黄里回忆记载着历史的城堡,在优雅里展示着慢节奏的悲剧。   

上世纪80年代,澳洲开始崛起,澳洲有良好的土壤条件及稳定的气候,是一个优秀的新兴产区。其葡萄酒产量占世界的2%,约5500万箱产量,近三成出口。原以生产强化酒精葡萄酒为主,但近30年来以生产不甜的一般餐饮酒为主。因地处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正好相反,所以比欧美各产区的葡萄酒提早半年上市。   

90年代,智利、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开始发力,各自在葡萄酒的世界里占有一席之地。与美国、澳洲一起,形成了阵容庞大而整齐的第三世界。矛头直指老牌的欧洲劲旅。   最后回到我们的中国。法国人喜欢把北纬度在30-50度地区称作风水宝地,只有这样地带的气候特别适合葡萄种植。而中国偌大的面积,有很大一部分地段处于这个纬度。而在1996年才开始大兴土木的中国,会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一员吗?

经济观察报-生活方式 266期

德雷福斯事件的政治遗产

在德雷福斯间谍案中真正叛国者被判无罪,而无辜者德雷福斯被判无期徒刑、并多年流放外岛之后的1898年1月 13日,著名小说家左拉在《曙光报》发表致总统福尔的公开信《我控诉!》。此信洋洋万言,力陈事件真相,直指司法恐怖致使法国颜面尽丧。“行文有如雷霆” ——这是1998年纪念《我控诉!》发表100周年时,法国总统希拉克的评价。总统先生说,该信“在数小时内扭转了事件的命运。真理正向前迈进”。“左拉的文章在我们集体的记忆中成为‘人性良心的一刹那’”。总统先生借纪念左拉告慰无辜者德雷福斯。
好了,我们开始进入一起不名誉事件:持久地分裂了法国社会的德雷福斯事件。事件梗概如下:1894年,犹太裔法国陆军上尉德雷福斯被指控出卖法国情报给德国,军事法庭秘密裁定其叛国罪名成立。德雷福斯遂被永久流放南美洲法属圭亚那魔鬼岛。事后证明此案纯属误判,但军事法庭却因德雷福斯的犹太人身份拒绝改判,军方伪造文件,耍尽各种伎俩瞒天过海。德雷福斯的妻子向国民议会请愿主持公道,遭到断然拒绝,德雷福斯的哥哥开始广结如左拉这样的盟友,组建德雷福斯阵营,开始艰难重重的翻案昭雪征程……
有必要指出的是,在事件持续十数年的日子里,媒体加速传播了德雷福斯的声誉,他甚至被称为继拿破仑之后最出名的法国人。左拉强烈控诉后,事件迅速国际化,外国新闻机构纷纷介入报道,全世界都在谴责、憎恨法国,各地抗议声浪不绝。外国制造商甚至联合抵制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显然,德雷福斯事件成了当年媒体制造的最大的国际社会公共事件。
左拉因发表《我控诉!》被判诽谤罪,被迫流亡伦敦,直到1899年继任总统上台,法庭裁定德雷福斯1894年判决无效,才于是年6月返回法国;与此同时,德雷福斯也从魔鬼岛返回法国。但是,8月间,新组建的军事法庭再判德雷福斯有罪,只是将无期改为监禁10年,另将判词附加“犯罪环境特殊,情有可原”。德雷福斯的命运令人揪心,这个可怜的无辜的“犹大”。不过,就在新军事法庭宣判后的第三天,总统迫于强大的社会压力,在维持原判的基础上发布特赦令。但左拉继续在《曙光报》撰文,控诉庭审充满“无知、愚昧、疯狂、残忍、欺骗和罪恶”,将使“未来的一代惭愧到震惊”。左拉还说,“一个无辜者两次被判有罪,太阳必然为之黯淡,世界人民必会起义……”
进入1900年,法国通过大赦法案,一笔勾销德雷福斯案相关诉讼。到1906年7月,最高法院才最终宣布德雷福斯无罪,下令恢复其军阶与职衔。他获升上校,同时在其母校法国高等军事学校获颁荣誉军团勋章。早在流放前夕,他曾在母校接受了“拔阶仪式”:军帽和军服上的徽章、饰物被扯除,军刀被执刑者一折为二,不名真相的人大叫“犹太人去死”。如今,人们欢呼“德雷福斯万岁”,德雷福斯则像当年那样大声回应:“法国万岁!”
在整个事件中,左拉是最为强大的呐喊者,他坚持维护正义的尊严。但就在大赦法案通过后两年(1902年),“左拉陈尸于巴黎公寓的卧室——因壁炉故障吸了过多烟气窒息而死”。这也许是谋杀,但谋杀的谣言从未得到证实。左拉出殡之日,为免于反对阵营的暴力袭击,德雷福斯由正义人士组成的人体盾牌围绕,溜入左拉墓地表达敬意。1908年,就在左拉的遗体移至先贤祠途中,德雷福斯依然未能躲过反对者的枪击。所幸的是,死神放过了他,他的伤势还算轻微。
在这一事件中,德雷福斯阵营及其反对阵营顺势形成,与之相应的两个最著名的知识分子对立团体,是“***联盟”和“法兰西祖国联盟”。双方都征用百年前的法国大革命(1789年)作为辩护词进行观念的大博弈。前者站在启蒙一边,以“政教分离”为纲;后者则视法国大革命为混乱之源,含糊其辞地推出所谓挽救伦理道德、捍卫军方与国家政策运动。更多的左翼知识分子走上街头。左右翼及其多翼对抗,深度纠结着个人与国家、政府与军方、议会政治与群众信念、普遍人性与现代种族主义等诸多议程。“质疑之责”与“服从之责”在此激烈碰撞,左拉的“我控诉”与反德雷福斯阵营“为了法国人的法国”的口号相互攻讦。而更为普遍的看法是:司法误判腐蚀了作为欧洲启蒙摇篮和***国度的法国的国家良心和道德。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事件中的反犹太主题尤为突出。但作为犹太人的德雷福斯并不赞同将某种民族团结凌驾于法国利益之上。他既不信奉犹太民族主义,更不信奉于事件中形成的赫策尔的犹太复国主义,他只效忠法国。这个例子颇能说明问题:1914年一战爆发一个月之后,即将庆祝55岁生日并已退伍的德雷福斯再度加入陆军,以中校之职驻防巴黎……但事件本身却促成了现代犹太国家的基础——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成了这起事件最重要的也最具讽刺意味的遗产。事件一再表明:反犹太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趁机双双崛起并发展成政治势力,致使法国不得不承受沉重的国家震荡。如今,德雷福斯事件被看作是法国精神内战的象征,而法国不停地 “进行精神内战,德雷福斯事件尚未结束”,某些尖锐的评论家这么持论。
笑着说再见

十年出一个齐达内

以前总有人问,多久才能再出一个贝利?多久才能再出一个马拉多纳?或者,多久才能再出一个普拉蒂尼?现在,这串名单需要再添加一个人了——多久才能再出一个齐达内?
在过去的10年里,齐达内是他这个位置上最好的球员,无论是个人表现,还是获得的荣誉,都让人高山仰止。世界杯、欧洲杯、冠军杯、联赛冠军……齐达内把所有能拿的冠军都收入囊中,还包括世界足球先生和欧洲足球先生的称号。
但成就并不是人们喜爱他的惟一原因,看看这样的评价——“他性格内向,为人憨厚,但一旦出现在足球场上就会生龙活虎,给人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喜欢他永远奔跑于足球场上,喜欢他艺术地踢着球,喜欢他那么爱他的家人。”
和很多巨星不同,更多时候,和他的球技被同等称赞的,是齐达内的人品,是他的低调。齐达内从来没有挑起过口水纷争,也不会在小报上的花边新闻中出现,大战之前出去狂欢,更是没有过的事情。记者们有意或者无意地避开他的领地,即使想捕风捉影,却也无迹可循。
像他这种低调的人,在离开以后,或许就真的很少能听到他的消息了。他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像坎通纳那样去戏梦人生,更不会像普拉蒂尼式那样去走仕途,顶多,他会担任类似儿童救助形象大使这样的职位,或者干脆如他从前所说:去教孩子们踢球。
那些和你没什么感情,但告别时却让你感到留恋的人,才是真正有人格魅力的人,齐达内就是这样的。


可以不喜欢,但要尊重他


德国女人有时候是让人莫名其妙的,她们把卡恩当成是德国最有型的男人,2004年的时候,一本妇女杂志这样写道:我们爱卡恩,甚至爱他的脚毛!——这听起来总是让人毛骨悚然。
不知道现在,那本杂志面对着37岁,只能以第二门将身份参加世界杯的卡恩,她们会怎样描述。
四年前的1号卡恩,现在变成了12号,在这次德国的世界杯上,卡恩也许是最没有面子的一个球星,他已经不再是精神领袖,因为巴拉克崛起了;他也不再是第一门将,因为莱曼高升了。
12号——在1后面加了一个2,卡恩的人生也就变得“二乎”起来,这一回,他恐怕要坐在板凳上,看完世界杯了。
这是卡恩第四次参加世界杯,在1994年、1998年,他都是作为替补门将参加的。2002年韩日世界杯,他帮助德国取得亚军,并捧走了最佳球员和最佳守门员两项大奖,那是他最辉煌的时候。
和齐达内不一样,卡恩永远是一个有争议的人,在赛场上,除了抵挡对方前锋的进攻之外,他也会使出鹰爪力和狮子吼,主动与对方球员PK,必要的时候,还会上嘴去咬。但另一方面,他永不服输,是德国球员战斗精神的代表。
世界杯后的卡恩虽然还是拜仁慕尼黑的核心,但媒体似乎已经厌倦了他招牌式的怒吼,于是另一个卡恩出现了,他的绯闻、他的低级失误,所有这些东西都会被无限放大,毕竟,在重视秩序的德国,卡恩这样的人物可以一时为人所接受,却终究要成为反面典型。
克林斯曼在给了卡恩一个替补的地位后说,他相信卡恩,相信他能续写神奇,谁都能看出来,这只是说辞。但卡恩还是接受了:“尽管我感到很失望,但我还是接受,因为这对国家队和我本人来说,都很重要。”
看,这就是卡恩,你可以不喜欢他的行为和性格,但对于这样一个打心眼里热爱足球的人,你要尊重。


永远的亏欠


十年来,路易斯•菲戈曾是黄金一代的旗手,是世界足球先生,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球员,是最好的右路攻击手。
对菲戈来说,他所亏欠的就是一个冠军奖杯。在此之前,他和他的葡萄牙队曾多次与顶级荣誉擦肩而过,面对那些对冠军望眼欲穿的葡萄牙国民。他这次决定留下, 参加2006年世界杯。此时,距离他首次代表葡萄牙队参加世界大赛(1996年欧洲杯)整整十年。我们不清楚,菲戈是不是真的迷失了自我。但是你可以感觉 到,菲戈并不那么坚定地相信葡萄牙会在德国获得胜利。也许,过去一连串的打击已经在他心中留下了阴影;也许,他已经接受了大好机会已经逝去的说法;也许, 他真正的想法可以在他先前的言语中找到:“当我十年前成为国家队一员的时候,我们甚至微不足道,但现在,我们打进了所有大赛的决赛圈,这本身就是一个进 步。”
路易斯•菲戈的时代即将走进历史。也许一切真的会应验曼联的助教卡洛斯•奎罗斯毫不留情的话语:路易斯•菲戈是他这一代人的旗手,但他欠祖国的债,直到他退役那天也无法还清。
消失的哥萨克
金雁 作

熟悉俄罗斯文学作品的人,对“哥萨克”这个名词都不会陌生,它能让人联想到呼啸的战马、锋利的弯刀、迎风飘扬的黑色披风,伴随着“乌拉”的呼喊声砍瓜切菜一般冲向敌人的骑兵,他们具有桀骜不驯,天性自由的反抗精神,豪迈英勇,粗犷强悍,身经百战,嗜酒如命,是令人向往的充满异国风情的英雄,但同时又是令人恐怖的刽子手,是沙皇镇压革命的帮凶,他们用马鞭抽打游行的学生、驱散反抗沙皇的人群,双手沾满了游行请愿的群众鲜血。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中国人熟悉的关于哥萨克的小说有托尔斯泰的《哥萨克人》、肖洛霍夫的《静静地顿河》、绥拉莫维奇的《铁流》、巴别尔的《骑兵军》,富尔曼诺夫的《夏伯阳》、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还有波兰作家显克维奇的《火与剑》等等,以及列宾的名画“查波罗什哥萨克给土耳其苏丹的回信”,这些作品都为我们形象地描绘出一个“强悍的马上部落”。有人说俄国的哥萨克就如同欧洲的骑士、日本的武士浪人、中国的侠客一般,其实这些比喻都不太恰当。骑士是中世纪欧洲的没有继承权的人的一个封号,日本的武士是隶属于领主的家丁门客,而中国的侠客只是赋予了太多文学想象的统称,现实中并没有这样一个群体存在,俄罗斯的哥萨克却是一个性格鲜明的有共同特征的社会文化群体,它在今乌克兰和俄罗斯境内存在了大约500年的历史。


俄罗斯“盲流”

“哥萨克(Казак)”一词来自突厥语,是俄国的民间文学中的“绿林好汉”,很多书上都解释说是“自由自在的人”,其实用中国的话说就是“盲流”。15 -17世纪在俄罗斯农奴化过程中,不愿为奴逃亡到边区去谋生的人,逐渐聚集成群,受西南部草原地带突厥民族的影响,养成了一种善骑射不受管束的有独特文化的认同关系,大量的逃农聚集在南俄草原一带,沙皇在迅速扩张过程中对南部草原只有名义的权利,由于这些边区土地上的“自由人” 平时为民,战时为兵,亦农亦兵,长期处于半军事状态。东欧平原山少,哥萨克多是以河流命名,比如有顿河哥萨克、伏尔加河哥萨克、乌拉尔哥萨克、西伯利亚哥萨克、外贝加尔哥萨克、库班哥萨克等。沙皇政权自然了解这种半军事体制的自由人集结数量巨大对国家的危险,但因一时间鞭长莫及而无可奈何。由于沙俄的地理环境因素,加之人口稀少,中央政权的管辖能力有限,不像中国传统社会可以完全融化和并吞掉社会的异己力量,这些因素都使哥萨克逐渐壮大。同时统治者也需要这些勇敢、武装、善于战斗的人来防御克里米亚的鞑靼人,通过草原的商队经常受到鞑靼人和其他游牧民族的袭击,因此就需要军事方面的保护,只好借助其英勇善战为帝国戍边征战,早期欧俄周边国家的统治者对这些“草莽英雄”一般采取怀柔政策,在这种条件下便形成了一个叫“哥萨克”的特殊人群。
它们的组织形式是军民合一的部落形式的自治体,他们建筑一种特殊的营地叫“塞契”(有人译为“营地”),由土围子、堑壕、原木围墙和带有射击孔的塔楼组成,营地定期举行全体成员大会,其中以乌克兰的扎波罗什哥萨克最为有名。他们聚居于第聂伯河中游的激流险滩段,形成著名的“札波罗什营地(Запорожская Сечь,札波罗什即激流之意)”。这是一种独立的军事自治流动组织,大部分居民依靠战利品为生,一部分人从事渔猎、养蜂和狩猎,只有小部分已婚年长的人务农。但从17世纪起,哥萨克在草原占地从事农业生产已逐渐常规化,以自治的村社组织来耕种“什一税田地”,即1/10用于军事哥萨克的粮饷,组成自备武装的轻骑兵(以顿河马、弯刀和长矛为主要装备),到自己地盘以外地方抢劫、尤其是在河滩地段抢劫船队是他们的保留节目,到了冬季商队减少就会到德涅波河、伏尔加河等的沿岸城市出售猎物或做短工,他们也常常袭击黑海沿岸的鞑靼人和土耳其人。这种组织的特点是对外“自由”,对内“民主”,部落的各级盖特曼(头领)通过选举产生而不能世袭,对下负责而不受上面任命,并由这些人组成最高军事会议,战时统领军队、平时行使行政管理。这种军事化部落内部讲究严格地集体一致,与尊重个性的近代民主制度和公民社会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但作为前近代传统,它与俄国本土和周边国家盛行的农奴制和官僚制也十分抵触。
最先是波兰人开始利用哥萨克武装人员,他们用登记造册的方式来实行掌控,未经登记的人被认为是非法的,1625年在册的哥萨克是6000人,这些人受招安归顺以后成为领有封地的哥萨克上层(他们有的也有属于自己的农奴),它的数量增加很快,1649年是4万人,1654年是6万人,于是在哥萨克内部也开始发生分化。后来俄国统治者也效法“册封哥萨克”,赐予哥萨克上层人士爵位和土地,承认其自治权力和藩属地位,基本上不干涉哥萨克的内部管理,有时出于统治策略的需要甚至增加他们的人数,把流放的犯人、政治犯和遭贬的人物,例如判处死刑的大贵族家臣等等发配这些地区。17世纪在俄国南部形成一条宏大的军事防御体系,绵延数百公里,主要靠“前哨所”和“哥萨克村(塞契)”的军事力量来服役。政府只是尽可能设法不让这些人回到莫斯科以东的内地来。俄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606-1607的鲍洛特尼科夫起义、1667-1671年的斯捷潘·拉辛起义和1773-1775年的普加乔夫起义)都是以哥萨克为主力的。1654年乌克兰的哥萨克首领赫麦尔尼茨基起兵反抗波兰受到镇压,在军事失利的情况下求助于俄罗斯,当年赫麦尔尼茨基与俄签订“别列亚斯拉夫协定”,宣布接受俄罗斯保护,又经过80年的磨合期,到1722年沙俄废除哥萨克人的盖特曼自治,乌克兰总督鲁缅采夫把10个哥萨克军团改编为俄军的10个正规骑兵团。


“有奶便是娘”

哥萨克人具有打家劫舍的“绿林思想”和“有奶便是娘”的“傍大户”风格。在河滩地段打劫过往商船是他们的重要经济来源,哪一边的统治者剿灭力度加大就去投靠其他的统治者,尤其是黑海和里海靠近出海口的哥萨克,在俄罗斯境内作案如果受到官兵的追杀就去为土耳其苏丹和波斯大汗服务。
哥萨克朝秦暮楚的“骑墙”特点是有历史原因的。因为哥萨克不是一个民族,成员多为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也有白俄罗斯人、波兰人、摩尔多瓦人和波罗的海人,大都是不堪忍受本国政府的压迫才逃到管制力量薄弱的“三不管”地区,借助外力抗击宗主国是哥萨克的老传统,尤其是地处边缘的哥萨克,没有自己的独立国家,政治认同模糊,游离于几大政治势力之间,17-18世纪在几个政治势力的夹缝中生存,拉甲打乙、联乙攻丙,曾经与土耳其苏丹结盟、向克里木的鞑靼汗示好,也曾投入过波兰王国的怀抱,忽而又效力于莫斯科的政府,出尔反尔不足为奇。而波兰、俄国、土耳其以及其他国家都是利用哥萨克来打击国外势力的,但本身对他们又极不信任。
哥萨克自身的历史十分复杂,哥萨克各集团之间、长老和军事统领之间、农奴和哥萨克之间、哥萨克和政府之间、哥萨克与支持其力量的外国势力之间都存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它的这种特性决定了不可能完全驯服于某个政权,但是又必须依靠某种外部政治力量的支持,于是哥萨克的生存哲学便是游离于夹缝和边缘,尽可能的保持自己的自由度。在扎波罗什的哥萨克中就一直存在着“亲莫斯科派”与“反莫斯科派”,这两派根据沙皇的打拉力度此消彼长,而沙皇对他们的忠诚程度历来是不抱希望的,彼得一世就说过,乌克兰哥萨克所有的盖特曼(一共有17位),除了赫梅尔尼茨基和斯科罗帕茨基以外,其余的都是变节者。但是历代沙皇都明白,对这批桀骜不驯的人安抚政策比镇压更有利。读过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的人,可能都会记得,主人翁格里高利像候鸟一样一会儿参加红军,一会儿投靠白军,也许有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他到底信奉什么价值观?其实这一方面说明他信奉哥萨克自治思想,反对外人染指他们“自由的土地”,另外也表现出典型的哥萨克“有奶便是娘”的一贯风格。所以沙俄时代哥萨克被利用作为镇压人***动的工具。


犹太人的天敌

哥萨克是犹太人的天敌:长期以来哥萨克一直与犹太人势不两立,他们同是缺乏国家认同没有归属感的流浪群体,但是生活习俗与价值观却有很大的差异和对立,有人说哥萨克和犹太人对立就像“斯巴达和雅典人一样”。20世纪初俄国的犹太人和哥萨克人数大体相当,犹太人有530万,哥萨克约440万,分别占总人口的 3%和2%,都是少数群体。但是生活习性、价值观念方面却有很大的差异:犹太人强调读书做生意,有迫切的生存危机感,聚敛钱财,重视教育,犹太人把这种文化传统变成一种趋利性的商业资源,孩子们需要及早掌握安身立命的本领,以期早早的出人头地;而崇尚尚武精神的哥萨克恰恰相反,他们蔑视财富、不重视教育、强调平等,习惯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过着一种豪放的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强盗生活。以第聂伯河为界的右岸乌克兰基本上是以波兰人为农奴主乌克兰人为农奴的大庄园,左岸是哥萨克自治塞契,哥萨克的不事耕作劫掠成性决定了他们经常骚扰右岸,而波兰人自己并不经营土地,全是雇佣犹太人作为管家来管理农奴,于是形成乌克兰人哥萨克十分痛恨犹太人。哥萨克本来就是一个不断有新加入者补充的集体,而且来者不论出身民族,但惟独坚决排斥犹太人,而犹太人对劫掠成性的哥萨克也是惟恐躲之不及,不会去染指这个群体。
没有自己祖国的犹太人在东欧各国从事当地人所不屑的商业、银行、管家等行业,长期的积累使犹太人具有经商才能与意识。因为在中世纪时期,教会不允许教徒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所以这一领域的从业者大都是犹太人,也大都比较富有。在这个行当的当地居民自然竞争不过他们,在乌克兰人和俄国人看来,犹太人从事的都不是“正业”,是坑蒙拐骗之术,是一个让人藐视的食利阶层,而犹太人又不掌握权力,政治地位低,处在统治者的打压之下。因此长期以来犹太人成为一个集体泄愤的对象,民间的反犹情绪经久不衰。在俄罗斯传统中经商历来就不被视为正途,而犹太人从来都被视为在道德上、精神上和政治上非俄罗斯的异族,又被认为是万恶之源。由此产生强烈的反犹排犹情绪。在很多欧洲国家犹太人往往是多数群体攻击的对象,俄罗斯也不例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充当急先锋的却是另一个与他们人数相当的少数群体——哥萨克。
17世纪中叶,在波兰和俄国第一次爆发沙皇主导、哥萨克充当急先锋的屠犹活动,在这次扫荡中有数万犹太人被杀,对哥萨克来说,屠犹既过瘾又有斩获。此后哥萨克的屠犹从未停止过,排犹不仅出现在沙皇颁布的法令中,而且化作一种极端的情绪在民间蔓延,1903-1906年,第二轮屠犹在波兰、乌克兰、俄国展开。1905年遇刺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就曾下达屠犹令,放纵其哥萨克骑兵在犹太人生活区烧杀掠抢。在沙皇政府命令下,屠犹成了哥萨克发挥本性和专长的“业务”,在这次屠杀中有上万犹太人被打致残,数千人毙命。1918年-1920年是第三次屠犹,又有大约十万人在乌克兰的俄国国内战争(今天乌克兰人称为“乌克兰独立战争”)和苏波战争中被无辜杀害,无论是苏俄哥萨克的红色骑兵,还是争取独立的哥萨克“乌克兰人民军”,都从没有停止对犹太人的暴行和杀戮。
苏联作家巴别尔的《骑兵军》就是以一个在哥萨克骑兵中生活了七年的犹太人参加“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骑兵作战”——苏波战争的体验,鲜活地描写了这一战争时期哥萨克骑兵的故事。他把哥萨克对犹太人的仇恨描写得淋漓尽致,也把这个团队的嗜血野性真实地反映出来,为此曾经惹恼了第一骑兵军的军长布琼尼元帅,布琼尼指责巴别尔诬蔑纪律严明的红军,把他们描写成一群“以冷兵器杀人为乐”的土匪。是1928年回国观光的高尔基仗义执言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坚决支持巴别尔,“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我从未见过如此鲜明和生动地描写,这样的描写能使我清晰地想象出整个集体——骑兵军全体将士的神态”。当时斯大林正在全力发起一场争取高尔基回国定居的运动,整个文学界像高山仰止一样崇拜高尔基,在这种背景下,从未把巴别尔放在眼里的布琼尼却不敢得罪高尔基,只能忿忿不已。但高尔基去世后,失去保护的巴别尔很快在 1939年5月15日被捕,罪名是“在筹备针对苏维埃领导人的恐怖行动中,从事反苏维埃的阴谋活动”,1940年1月被专政机构秘密处决。


在“非哥萨克化”中消亡

在冷兵器时代的哥萨克骑兵以其速度快、机动性强、杀伤力大、骁勇善战的轮番攻击威震欧洲,欧洲国家也常招募哥萨克作为雇佣军。哥萨克参加了从18世纪到苏联二战中所有的战役。有人说他们是欧俄草原上最具有草莽风格的经典骑兵。他们的骑兵铁蹄是与沙俄向外扩张的步伐同步飞扬的,多次为俄国开拓疆土立下赫赫战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大约组建了30万人的11支哥萨克军团。但是由于现代化武器的投入,骑兵注定将成为被淘汰的兵种,并没有像此前的战争一样有骄人的战绩。十月革命后的内战中,哥萨克分属两个阵营,布琼尼、铁木辛哥的红军第一骑兵军所向披靡。苏波战争时期曾经在空中俯瞰过这支部队的美国飞行员有这样的描述:“骑兵每行八人八骑,有的头戴圆筒卷毛高帽,有的身披黑色大氅,他们背上斜挎步枪,腰间悬挂马刀,在尘土中浩浩荡荡前进,数万匹马纵横驰骋、数万把刀交错挥舞,这场景极其令人震撼,成为骑兵战史上最壮烈的一幕。”据统计,从1918-1920年有100万哥萨克阵亡。
内战结束以后,苏联采取“胡萝卜+大棒”的政策,一方面延续哥萨克自治的政策,允许他们自主选举苏维埃,成立哥萨克军人会议,一方面加大其削藩力度,实行 “非哥萨克化”,随后打压的力量逐步加大,对不服从者就从肉体上消灭,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哥萨克暴动,曾一度导致红军失利,放弃了聂伯河左岸地区。后来苏俄南方战线派出大规模正规军镇压, 20-30年代在苏维埃政府的彻底剿灭下,哥萨克力量日渐衰落。大批哥萨克逃亡者涌入捷克等国。以后苏俄又通过移民、掺沙子,最终使这保持了几百年的特殊群体融化在普通百姓当中。这才结束了哥萨克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军队开始也曾以保留了哥萨克特点的骑兵再次披挂上阵,但已是强弩之末,在现代的立体机械化战争中,延续了400年的昔日的辉煌不再,铁木辛哥式的哥萨克将领很快也为朱可夫式的现代军事家取代了。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刚才上校友录

看到一句话:
这年头
男人女人化
女人野人化
一段呓语和北欧神话

I have tasted the devil's green blood.
It runs in my veins.
I have seen beyond the world of skin, the Architec.
Ture of blood and bone marrow.
Death is coming……
She is coming, and the HELL follows with her.
This is the twilight winter.
Her time is now
and all who stand in her way must die

VALHALLA: The other-worldly place in north mythology where the bravest heroes spent their afterlife feasting and fighting forever, their wounds miraculously healed night after night.

VALKYR: The maidens who chose the most courageous viking warriors and carried them to VAHALLA.
期待我们的灵魂附体的重新到来


绣花绣的累了吧 牛羊也下山喽

我们烧自己的房子和身体 生起火来

解开你的红肚带 洒一床雪花白

普天下所有的水 都在你眼中荡开

没有窗亮着灯 没有人在途中

我们的木床唱起歌儿 说幸福它走了

我最亲爱的妹呀 我最亲爱的姐呀

我最可怜的皇后 我屋旁的小白菜

日子快到头了 果子也熟透了

我们最后一次收割对方 从此仇深似海

你去你的未来 我去我的未来

我们只能在彼此的梦境里 虚幻的徘徊

徘徊在你的未来 徘徊在我的未来

徘徊在水里火里汤里 冒着热气期待

期待更美的人到来 期待更好的人到来

期待我们的灵魂附体 重新回来

重新回来 重新回来
吾有一友

始从文,连考三年而不中。

遂习武,练武场上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

改学医,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关于坏人专业

以前对这个专业没有什么感觉。

开始注意到它的时候是在intern版上开始泡的时候,经常有人留着哈喇子说HRJJ如何如何Nice,HRGG如何tough,我才觉得,在刁难人这方面,HR是一个挺有前途的职业

直到选了这个专业的时候,遇到一位多年欲求工作而不得的师兄,他问我是啥专业现在,我说是人力资源管理,他便气急败坏的怒斥道:你们这帮坏人%$&#@*……我才知道为什么网上会有个HR俱乐部的网站叫恶人谷了。

有时候小罗还跑过来不失时机地鄙视一下我的专业,用不清楚的带有盘锦味儿的普通话说:你就是HR专业的?!~我一直以为他不知道呢,后来就懒得理他了……

今天下午又考完一门叫组织理论的课。跟我的预测一致,最后一道题果然是:从这门课中学到了什么,于是又是一痛乱侃,出来之后,便和fuxiao叹息道:咱们越来越像掮客了……HR就是忽悠专业的……

不过我从来没有鄙视过我的专业,我喜欢这个能玩人和被玩的专业,怀念那些在课堂上像给MBA上课一样的老师,怀念他们生动的例子和闷骚的性格……

坏人万岁~~
















社会实践一年祭(十五)——结语

去年写完这些东西之后,便要回家去了。在李锐的邀请之下,我先去了包头,后回到太原。辗转一周。

在包头,并没有去什么地方消费,只是觉得和妈妈(我就这么称呼他的妈妈了)在一起就又一种说不出的幸福。两个妈妈都有同样的遭遇,这让我觉得更应该珍惜这次旅行。终于一天下午,我他和妈妈可以一起出去走走了。

到了成吉思汗公园,正是下午。太阳不是很晒。我们租了一辆三人骑的自行车,上路了。我那时候还不会骑车,只能在最后当劳力。李锐在前面执把。这样可以让妈妈轻松一点。公园里的风景很美。绕过一段小路之后,便是草原了。他说那是一片人造草原,真正的草原在城市里很难看到,坐车至少也得一个小时。我说没关系,对于我来说,够了……

快绕回去的时候,遇到了一座木桥,那时阳光正好撒着灿烂的余晖,就要缓缓落入地平线之下。我便跳下车,让他们母子站在一起,因为凭感觉,那应该是一幅很幸福的图景。

离开包头的时候,妈妈说,儿子,有时间就回来看看。我当时满口应允,可是到现在我也没回去过。

总是有些无奈,有些懒惰,幻想幸福就在身边寸步不离的守着我……可是,怎可能……
社会实践一年祭(十四)——打油诗

习惯成自然

等着凤姐叫起床,

不说抽you心不爽。

看到X杰想衣裳,

喝酒喝到脑死亡。
社会实践一年祭(十三)——语录

土了土了:一般要在前面加一个“哎呀”,以加强语气。可用与自己接触到的,就在你身边发生的,却熟视无睹或充耳不闻的事情,或是其他精灵古怪的行为。可以表达自贱的感慨,也可以是反语,暗讽他人。小蒙子首用,扩展到我,使用人数不多,但是很受用。
例:在重木村看见六年级的孩子看紫风铃,唉呀,真是土了土了!

抽you、扇you:本义是用于发泄心头不快,转移痛苦来使自己快乐。我首创,初始版本为限制级,这两个词是触类旁通的修改版。之后演变成调侃专用语,在愤怒,无聊时都可以使用。小蒙子始作俑者,加上了动作,大大加强了其杀伤力,被小林子和小丹子广泛适用于各种场合(包括***)。以下为语音版:
原版:抽you(chou you)
小林子版:扇you(shan you~)
小丹子版:三you
小蒙子版:抽you(cou you)
P.S.:小林子的动作版为劣质版本,受其侵害的消费者主要是我以及我的脸、脖子和鼻子。

约巴:东北语,原义是瘪了,不规则了。比如轮胎漏气一后就约巴了。之后语义急转直下,通指一切让人不爽的人和事。使用率直线上升,并呈现向外扩张的趋势。
例:这里的风景真约巴。
你长得真约巴……

嘬巴,裹,吮:三者同义

汗:日常用语,被小林子和小丹子发展为动作版。现有版本包括微汗、汗、狂汗、怒汗。在惊讶,受到挫折以及无奈的时候均可使用。

挑水:语出小蒙子。当年小蒙子父亲的必杀招数。首次使用在红岩口。被我用来调侃凤姐。实用性有待商榷。不过正如一位伟人说的:有条件要挑,没有条件……
不可能~(分别为一声、轻声、三声):语义没有变,表示反对。我学不像。

怎么了怎么了怎么了:气势磅礴的反复,我首创的哦!!用于诘问,反问,杀伤力很大,尤其是对凤姐^_^

我们那里……:凤姐的口头禅,表达对比的新句型,为省去对比对象的让步递进状语从句,强调之后的部分。
例:我们那里的粉很好吃……
社会实践一年祭(十二)——城市•印象

去贵州之前的二十年里,我只去过四个城市,老家阳泉,省会太原,首都北京和天津。此行贵州,一下就差不多完成了我二十年的任务,很汗。

贵阳很约巴,消费水平挺高,物价也不低,团委的那帮人说贵阳是畸形,经济还不发达先把消费搞上去了。城市里感觉很拥挤走在路上根本没有想抬头看看的想法,因为得注意,不要和别人给撞了。没有什么地区特色——拿阳泉说吧,特色就是脏,空气中固体悬浮颗粒多——不过话又说回来,不是太民族的地区都被同化到一种模式下去了,高楼大厦,灯红酒绿,这是通病。直到那天去了贵大南校区,才在路上感到一丝宽敞和惬意。贵阳给我最大的印象,一是市区里面也能看见山,二是立交桥离地面特别高。

凯里算是一个中型半现代化城市吧,即不像大城市那么高楼林立密不透风,也不想小城市那样街道狭窄,物质匮乏。即有比较发达的现代社会气息,也还保留了一些民族特色。牛斗牛是这里的代名词吧,因为我出了凯里火车站的时候看见了那座雕塑。那个金泉湖公园挺不错的,就是水少了一点。体育馆的那个啤酒广场好不热闹,吃到了怀旧的棉花糖。凯里的夜生活还真丰富呢。靠近小丹子家的那边更宽敞,也更舒坦。小丹子家里装潢的很别致,不是一般人的手笔,一定是专业人士指导的。在凯里的最后一天吃到的那个粉,味道好极了,很怀念现在,尤其是我好几天没有吃正饭的情况下。交通秩序井然,这是我至今最认真遵守交通规则的一个城市。

都匀号称桥城,真是一个青山秀水的好地方。路虽不算宽,但是车也不是很多,美女不少,口水哗哗的……我觉得剑江是这个城市的灵魂所在,波光粼粼中孕育了勃勃生机。我挺羡慕这些在水里嬉戏的男男女女,能有这么一片水肆意妄为地挥霍。而我小时候只能挥霍煤灰煤块和煤球~那天吃的那个丝娃娃,让我想起了煎饼卷大葱。对了,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都匀的狮自是那个样子的?苗疆风格?感觉很不一样,有点秀气的说。

我总和你们mermer一个城市要有水有树才有生气。就剑江里这些水放到山西去,不知道够我们吃多少年……我一直很少喝水,所以耐旱。

还是那句话,一方水土。
社会实践一年祭(十一)——上有飞云,下有野洞

东坡仙岛
周瑛
层峦叠嶂耸琼楼,仿佛三山东海头。
水泛碧桃流涧壑,灯笼绿柳锁汀洲。
祥光隐隐陀头起,紫气阴阴洞口浮。
白鹤玄猿栖自古,苍苔仙迹旧遨游。

飞云崖和野洞河是这次南行最让我流连的地方。

飞云崖好在两个大牌坊,一曰黔南第一洞天,一曰月潭寺。前者上面除了丹书以外,还刻有什么双凤朝阳,二龙戏珠,麒麟送子等等,最绝的是那副七十二字长联,上联曰:丹崖皓月护千年竞化作莲花世界听流泉漱石响答鸣琴苍翠亦留人知此间固别有天地;下联曰:南海慈云飞一片赖重新竺国琳宫况几杵梵钟撞醒尘梦广明原觉物统斯民而再拜神仙。读下来,只感觉头昏脑胀,氧气不足。穿过这个牌坊是一片壁刻诗词,全部收录在《黔南第一洞天飞云崖》那本书里面。穿过一个门隧,便到了第二个牌坊,上书月潭寺。最上面据说是一个倒挂的蝙蝠,我一直没看出来,太智障了。下面还有一堆石刻,没有用心去记,只是觉得这个寺门体现了一种尊儒和重佛的妥协。主联上是:此地有崇山左竹右松绕雅趣;下联为:此门通曲径明月清风证禅心。古刹之中有一棵上百年的树,其上栖息的白鹭点活了这一片山水。只可惜走马观花未能尽兴。

去野洞河的那天下午,天上还飘着雨,不知怎么的,心里特别激动。潘县长仿佛不让我们体验一下不会罢休。那天我真是好人品,穿了三件衣服过去,还能接济一个人。

野洞河又给了我两个第一次,第一次看见峡谷,第一次随波逐流。

互相保佑之后,小丹子和我上了一艘皮筏。

开始时还真有千帆相竞的气魄,不久之后,就发现前面已经没有什么人了,幸好,后面还有小林子和小蒙子的“蒙林号”垫底。刚想起潘县长的一句话:男的要翻船,女的要湿身,小蒙子就落水了,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是人太约巴了,啧啧~他挣扎着爬上了皮筏,小伙子可以呀,有两下子。

不久我们连蒙林号都看不见了,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由于没有掌握控制方向的技术,我们的“飞丹号”呈旋转式前进了一个小时之久,极其郁闷。路上想闭上眼睛浪漫一下,谁知一个急流接一个险滩,只能叹道轻舟已过万重山了。途中数次遇险,都在我的人品的保护下化险为夷。有几次船都立起来了,我看着头顶的小丹子,心想,这下玩儿完了,可就是没有。唉呀,都是一个小组的,人品差距咋就这么大涅?不久看见蒙林号后来居上,还超过了我们。可是好景不长啊,他们卡在那里了,hoho……

此后,我们“飞丹号”完全处在了无人监管状态,不久皮筏里面的水已经达到浴缸的标准,我心里唱着“每天洗澡皮肤好好”,一边想找一个浅滩落脚,终于我们中途下来倒了一回水,得以继续前进。PS:木棍差点被水冲走。

差不多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才刚刚漂到一半,当时再也不想漂了。现在在北京这个革命熔炉里面,才觉得当时真应该狠狠抽自己两巴掌。峰回路转之后,看见了前面的两个人,一定是老吉和倩姐,推理很简单,一个很长,一个很宽。再往前走,就看见了凤姐的招牌动作——望夫石。

没顾得着裤子湿得贴在腿上的别扭,下船后,直接冲着姜汤就跑过去了,几口下肚之后,才问道,周围有短裤卖么?十块钱一条,算你狠!!

回去的路上大家的困倦的一言不发,只有我一个人滔滔不绝的或说或唱或说唱,体现了一个四有青年的energetic的品质。

已知:男的要翻船,女的要湿身

又知:我没有翻船,我湿身了

结论:狂汗……
社会实践一年祭(十)——神游太平洞

太平洞是清朝咸丰同治年间,苗民起义,与清兵对抗的据点。传说中的七步险,一直没有看到。

游洞设施尚未开发完毕,里面路途艰险,路极狭,才通人。小林喝多了,晕晕乎乎的跟着咱们,咱就簇拥在她周围,保护~护花使者~

上下的石阶很陡,生怕小林子有个什么闪失,因为我在她后面,掉下来会被砸得不轻哦^~^。里面真的是别有洞天,柳暗花明。不过我最担心的还不是这些,那我DV的那个眼镜不知跑到哪里去了,DV有个闪失,我就丢他……

复前行,欲穷其洞,得水一片,有皮筏二三。幸好有学过游泳,谢谢老师ing……

涉水,得一平地,复行,遇吊桥,颤而过,上下复转,终尽之。

那里有一片水,应该是泉水,墙壁上还渗出水来,摸着这些矿泉水,就觉得渴了。我们五人的合影,这仿佛是第二张。小林说她酒醒了……

现在坐在台灯下边,看着我们的合影,怀念这段岁月。随手翻开笔记本,看见曾经记下的一行诗: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人在世上走,记忆是他唯一的行李吧……
社会实践一年祭(九)——苗寨之行

谷陇苗寨之行被定在7月11日。

大寨中的雷家寨,仿佛很出名,出了一个阿幼朵。古龙中学对面是一片红壤的山坡,上面安葬了雷家历代宗嗣。很有气派和感觉的一个宗族。往下走可以看到一块石碑,上有碑文曰:大寨有关民约……感觉像汉谟拉比法典,仿佛是周边地区各寨里面的长老议定约法的记载。路上还看到了“国家农村饮用水解困工程碑”和“雷家桥重修碑”。看着脚边潺潺的流水,我仿佛意识到水对这里的人们来说有多重要。

进到雷家寨,看到了一片破败的景象。后来得知这里的年轻人大多数都搬到街(gai)上去或者是外出打工去了。这里只留下一些年迈的老人还固守着一片古老神秘的土地。地上裸露的输水管道和这里的石子路很不相配。我不禁在想,到底是贫穷,还是他们祖辈习惯的生活?

贫穷是一个罪恶的词语。以我们这些整天在学校里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人而言,这种景象确实是极大的贫穷。可当地的人可能会不解的看着你,脑子里想着“这就是生活”。其实如果没有对比就没有什么贫穷可言了。改变,也许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改变能使他们比现在快乐么?比现在坦然么?我不知道。

速度将杀死文明,机器将杀死工艺,文学将杀死建筑

我们已经主动选择了西方的现代化的概念,贪懒于华灯初上时的车水马龙,光天化日的摩肩擦肘。上学期上西方美学与艺术的时候,有个叫舒斯特曼的人说,现代审美可能是一个阴谋。我们自由自愿地被一种社会进步观和审美观奴役着。一想到这些,我就怀疑所谓的进步和文明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有意义,或者,有没有意义?推荐看与狼共舞。

雷家寨之行结束后。回到了太平洞下的苗家。远远的就看见门口站着两个人,萍姐早就和我说过,苗家有进门酒的仪式——我是一个很喜欢仪式的人——牛角酒,自己不能动手,任人鱼肉的说。

午饭倒是很丰盛,有我喜欢的米豆腐,钢豆。那道蚱蜢菜我一直没有勇气下嘴,最后要下桌之前,才闭着眼睛往嘴里塞了一个,大嚼起来。嘬巴了一下,感觉味道怪怪的。

要不是那天下桌下的快,肯定又要喝死了。算是领教了苗家敬酒的功夫,旧州三雄,算什么!!!人家苗家人,根本不喝,只要小嘴一张,小曲儿一唱,你就得乖乖儿的喝。一遍一遍的唱,一遍一遍的喝,只要你不下桌……

最激动的时刻莫过于那个苗妹妹穿着盛装了,巨口水之^~^

大家争着试穿试戴,就像格莱美音乐盛典一样。个人认为头饰配戴最有感觉的是陈曦和我们林子。最失败的当然是老廖(他总是那么有勇气)。再回想那个苗妹妹,看看人家,什么是风华!

我去合影了,很成功的说,很正人君子衣冠禽兽的说。

离开苗家的时候,又有一个仪式,往脸上盖章,表示来过苗家。我要玩得绚,就把三个指标都盖在脑门中间,像西游记里的小妖……
社会实践一年祭(八)——旧州三雄

鄙人21岁生日的前夕,一直被三个梦魇困扰着:乡下上厕所,凤姐生气,旧州三雄。

乡下解手太过于开放了吧,真是民风淳朴,日不闭厕~厕所完全是开放式的。我的感受是,白天怕人看见,晚上怕人看不见。

凤姐健谈,人所共知。可她一旦生气就一言不发,我都快替她憋出病来了,十分吓人的说。

而旧州三雄,可谓是梦魇中的梦魇。说到旧州三雄就不得不说到酒。三雄,就雄在他们喝酒的本事上了。按出场顺序,三雄先后是杨哥、杨叔和潘洪波。结识二杨是在旧州中学误人子弟之后的事情。那天我们一行来到镇政府地下室,苍蝇巨多……教育组、张娴、记者小李和二杨先后落了座。那个镇长提了一个汽油桶进来,我还以为要灭了我们,后来才明白,果然是要灭了我们~三杯两盏过后,张娴先败下阵来。几轮下来,桌上剩下的就只有我、小蒙子和二杨了。

杨哥和杨叔都挺健谈。有其以杨叔为最,而酒量上,黑瘦矮小的杨哥却丝毫不逊色。杨叔和小蒙子谈着贵州的东东西西,我听也听不懂,方言专业八级。杨哥则和我谈着旧州的建设和此行的内幕。虽然当时心情很约巴,但是咱毕竟是大学生,能在频频举杯,觥筹交错间谈笑风生。那天我没有耍诈,全是真喝的。酒逢知己千杯少,人生难得几回醉。小蒙子挺让我羡慕,少喝一点就上脸了,红的跟关公似的,好表明他喝过酒了……他那时候站着,端着一碗米饭,把脸埋在里面呼噜几口,然后起来大笑几声。

后来就只记得尽兴了,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全然没有印象。只模模糊糊的记得杨哥拉着我的手说:走,看飞机场去—__—

之后就和徐老师他们晃悠回去了,之后就倒在了床上……

梦境在接连不断的涌现,身子沉沉的,仿佛被梦牵引着走,又仿佛有几分真切……

屋里有好几个人,一二三四,喧哗,女生,还有老廖吧……

小蒙子重重倒在床上的声音……

女生进出的声音,牛奶,醋,我喝了好几口……

***,开会,废话,狂怒又倒在床上……

猫猫睡衣,粉红色的拖鞋……

忽然灯就灭了,一切安静下来。

和小蒙子谈了很多,内容不说了。约莫凌晨两点的时候,酒醒了,才知道凤姐把门卡给拿走了,只能借着手机微弱的光芒如厕,而后又沉沉的睡去。

当晚到底发生了什么对我来说至今是个谜。最有发言权的污点证人是你们。谣传我半裸,等等。不过从桌上留下的半袋醋推断,那天我是真的吃醋了……有人关怀的证据……我窃喜地开始了崭新的一天^_^

三雄之最当数潘县长。此人不在酒量可怕,而在于他根本不喝酒,拿这鲜橙多和我们拼酒喝,屡试不爽啊。我们就惨了。遇白的就的醉死,遇啤的就得憋死。

我手头现在还有三雄的罪证~

不过三雄毕竟还算仁慈,把后辈能当成兄弟看。最后几天的那个秃头可就约巴了,把我们看成是酒囊饭袋了,一个劲地猛灌。F…KING MAN!!

三雄这段梦魇以后不会再有了,却再也不会有了……
社会实践一年祭(七)——古镇的雨

妈妈曾经对我说过,她一生别无他求,一求儿女平安,一求能拜访古迹,此行旧州,略有私心。

像旧州这样的小镇,已经不多了。我能感觉到一种悲哀,介于维系古韵和现代文明的之间的悲哀。初到旧州,天气酷热,心里也很躁。任凭潘县长怎么说这里的神妙,全然心不在焉。在人看来,要富就要掏老祖宗的腰包,要开发这得天独厚的古文化资源。古镇的命运,便是要在这已经被现代化了的内核上——尤其是精神的——极力地覆盖一层返古的外衣,支撑那些残破的古迹,沦为被世人反复品味的饕餮大餐和文化标本。她也许早已厌倦了那些打着文化的幌子的人,手持相机,统一着装,走街串巷探头探脑。

其实无论是一心想开发,奔向现代化的人,还是一心想维持现状的人,都可以很轻松的去干他们想干的事情。唯独像我这中骑墙的人,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只能这般无奈……

旧州的街景很约巴的说。古朴的墙上贴满了各种各样的海报,各色行当一应俱全。穿着时髦的小青年和头戴斗笠挑担子的老人形成了刺眼的对比。最后一天还有幸遇上了放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货郎担,吃到了那个东东。这些人悠然自得,既不用执著于什么“文化”、“文明”的字眼,也不用从快节奏的生活里面跳出,吸上几口古文化的鸦片,刻意去寻找一种餍足感。他们就是那么一些原生的土著人~

7月10日的早晨,古镇上空飘落豪雨。烟雨朦胧中,我站在五洋的顶上,窥见了成排的硬山被淋成斑驳。只有在那个时候,我才觉得,古镇让我多了一点激动和慰藉。